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哈佛MBA理論教仔法


圖片來源: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源: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facebook 專頁
最近聽聞,小朋友上才藝班,最高的數目是每週21項——即平均每天3項。
評論填鴨式催谷小孩子十八般武藝的文章已經很多,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 則借用企業「競爭能力」(Capabilities)這分析架構,指企業和個人的競爭力,都可以用Capabilities概念底下的三個範疇Resources、Processes和Priorities 來涵概。基本技能如語文、運算能力、以致特殊才藝如琴棋書畫,都是Resources。Processes 則指辦事能力,當中包括自理、解決問題、計劃和組織、人際溝通等軟技能。最後Priorities,其實就是價值觀,是人最深層的質素如自信、尊重、毅力、感恩、謙卑、樂天、憐憫和道德觀等。最近有調查說,港孩過度自戀會變徐步高,也屬Priorities問題。
香港父母現在的育兒方法, 很明顯非常著重Resources。曾聽過有幼兒在四歲已懂得多個英文生字,但在幼稚園的茶點時間卻被難倒,呆坐十分鐘不知所措,皆因不懂吃有骨雞翼——之前吃過的都有人先拆骨。我不相信有家長會否定 Processes與Priorities的重要性,只是每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若學術訓練佔了大部分時間,其餘兩項的比重自然較少。
在商界要量度一種方法是否有效,我們會快速搜畫去了解「終極目標」是甚麼,再回帶判斷所需的才能和資源。香港很多家長的「終極目標」只是孩子們無需太辛苦地「搵到食」,這目標無可厚非,亦非常重要。問題是,香港父母為孩子提供的訓練,對「搵食」有幫助嗎?
坊間經常流傳一些極端的80、90後求職和在職個案。「真冇禮貌!見工 no show 仲話喺Facebook通知咗你哋啦!」「叫佢做少少嘢問嘢問到你驚,乜都有procedure有答案請你番黎做乜?!」我們絕對不應以偏篕全,但若你在職場打滾過一段日子,相信會認同,為謀生,Processes與Priorities遠比Resources重要。
若目標不只是「搵食」,而是要出人頭地,只靠Resources便更注定失敗。無論在任可行業,爬得越髙,要運用專門知識的機會便越少,Processes 中的分析力和洞察力則越來越重要。到成為了領袖,需要的便是最抽象的Priorities了 - Hilary Clinton和Mitt Romney 的才智和辦事能力肯定不比Obama差(也許更好),但後者的能量和感染力遠比另外兩位強。有涵養的領袖自然會吸引大批有才德之士為其賣命,自己絕對無需是武功最強的那個。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明天便去取消所有的興趣班?那又未必,需要的可能只是調整一下心態。
我五歲的女兒學了鋼琴大半年,最近開始接觸一些較難的曲譜,有一次她反覆練習也練不好兩隻小手的協調,忽然大吵大鬧並哭了起來。我忽然想起Christensen的主張,心想:「機會來了。我們付出的金錢和時間,不是用來換取獎狀和掌聲的。我們要的是一個媒介,去訓練她控制情緒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學琴只是一個「幌子」,重點是她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自己。而我則要和她一起走這條路,一起哭,一起跌、一起站起來。這個character building 的工作,比贏任何獎都更重要。
所以,我可以繼續做「虎媽」,只是「虎」的重點不同罷了。
(對了,是「虎媽」,不是「虎爸」。姚崢嶸應承了讀者寫這題目,之後卻省起,在我家最有資格寫這題材的人,是姚太。以上是她的分享。)

企業良心:京都老舖的家訓


最近香港又再因為一些大財團壟斷、工人受到剝削等問題,引起社會極大回嚮。原先只涉及一個行業幾百人的工運,演變成各階層參與的社運。當我們再次批評這些大企業,特別是華人家族經營(希望)父傳子、子傳孫的營商手法時,令我想起一些日本老舖,為何能經營幾百年而歷久不衰,既能守住家業、將優質傳統產品世代承傳之同時,又鮮有什麼家族爭產或勞資糾紛之類事件。原來這些所謂百年老店,都有其自家的家訓,成為經營理念。以下是三則京都老舖的家訓,除了是營商法則的借鏡,也可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一、「声を無くして人を呼ぶ」(無聲喚客)
一般店鋪企業的銷售方法,是盡量令最多的客人在最短時間內,決定購買其服務產品,所以要營造出一種「今日最平最抵,唔買就係損失」的氣氛。例如:大鑼大鼓播放宣傳聲帶音樂叫囂,又或職員喋喋不休,企圖不放過任何做成生意的機會。
但京都昆布菓子屋「松前屋」(創業於1912年)卻採取相反的策略。這店舖門亭冷落,舖面空無一人。客人進來後要打嚮小鐘,這時當席店員或店主女將,穿戴整齊和服,出迎貴客光臨。並用心細意地抱著一期一會的心態,為客人提供服務,介紹自家產品的特色用途。最後無論客人是否購買,態度始終如一,不會變臉。還要送客出門,直至客人的身影在街角消失為止。
他們認為得到真心款待的客人,會把愉快經驗記在心中,他日必會重臨,又或口碑相傳,帶來更多有質素的顧客。對自家產品亦極具信心,自信好的東西必定有人欣賞。就如一粒放在深山的糖,不知何時自然招來螞蟻群,即中國人說的「有麝自然香」。
ニ、「先義而後利去榮」
這是創業於1689年的生麩店老鋪「半兵衞」的家訓。他們認為與其把利益行頭,不如先把商人的本業做好。所謂「義」是指正當營商之道。只要用心把生意做好,「利」會隨之而來。假若以「利」為先,「慾」會隨之而生,如金錢慾和出世慾(即進昇、成功的慾望)。抱著這些慾念去營商,會不惜偷呃哄騙,最後走上滅亡之道。所以先義而後利,即西方哲學的means and ends,兩者不能倒果為因。這也是National /Panasonic 的創設者松下幸之助和Duskin的前會長鈴木清一的經營理念和做人原則。何謂正當的營商方法?就是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並客觀地為一般世人所樂於接受、公平、守法。並且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店舖才會繁榮昌盛。
三、「三方良しーー客、職人、世間」
西方市場推廣常說的win-win situation,只涉及客人和企業的所謂「雙贏」。京友禪和服老舖「千總」(創業於1555年)的家訓,卻把客人、職人(即技術員、師父、甚至員工)和世間(即社會)放在前,反而企業自身放在較後位置。他們相信,通過這三方建立起長期信用和信頼關係,才是店舖繁盛的基石。
重視客人的道理不難明白,但日本老舖的確視員工、特別是技術職人為舖頭的一部份,甚至家人。因為只有好的職人才能創造出好的產品,而企業的生存絶對要依靠這班職人的天份、創意、技術、經驗等等。至於「世間」,比較難用三言兩語解釋,一般可解作社會,或所有和生意有關連的持份者,如:供應商、客戶、社員、股東等。企業要得到社會各方的關照接納支持才能生存(所謂:お世話),這些老鋪視為恩典。而恩是要還的(有謂:ご恩返し)故有感謝大眾回饋社會之心。
綜合以上各點,用較淺顯通俗的說法是:客人是衣食父母,不是老襯水魚;伙記是家人不是奴隸;企業絶對有社會道德責任,要真心回鐀社會,而不是公式地set up個CSR department就當交功課。
這些營商哲學,其實只是互利互惠,理所當然,「阿媽係女人」的理論。一百年甚至數百年前江戶時代的商人已懂,世代承傳,成為家訓。雖然後人未必能完全嚴守,但掛得出店舖大堂,至少有「吾曰三省吾身」之意義,做不足十成至少也不能太離譜,有辱祖宗招牌。其實這些家訓深受中國儒家和道家思想影響。不明為何有幾千年歷史的央央大國,其商人還是靠剝削、造假、巧取豪奪至富,仍可面不紅、耳不赤。假若真的希望把事業留給子孫的話,請為他們多積點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