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Expressive Art Therap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xpressive Art Therap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從藝術治療角度看「與畫相會」

「藝術治療」似乎頗為抽象,其實卻是與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透過藝

術的作品,例如用畫來啟發病者,讓他們了解在整個人生中,會遇到不同的人

物,發生不同的事情,也會碰到不同的困難,但生命還是有積極和陽光的一面

。有些情緒憂鬱的病人,在藝術治療中會改變原有的想法,重拾人生的希望,

發揮內在小宇宙的力量。

畫出自己心中的「世界」

甚麼是「與畫相會」?在藝術治療中,常常會運用繪畫方式來進行。因為繪畫

活動是一種最基本的語言,也是最能夠直接的將訊息傳遞。透過畫作,病者可

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發揮自己的創意空間,畫出自己心中的「世界

」,表達自己對「過去」或「未來」的情感和希望 。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觀看或欣賞別人的「藝術作品」時,我們都可以透過作

者自己詮釋作品而明白箇中的含意。但是許多時候,由於種種原因,繪畫者不

願意或不能夠用語言作詮釋,那又可以怎樣去理解他的作品,或從他的作品理

解他呢?

This hidden is not different from what is manifest; it is the deeper, more fundamental

nature of what immediately appears.「隱藏的」與「顯明的」基本上沒有分別; 它

是瞬間出現的較深層和較基本的本質。- by Stephen Levine

作品如果沒有被作者詮釋,我們可以嘗試用「全人」的感官(視覺、聽覺、感覺

)去「閱讀」作者的創作,因應「被」作者的故事啟動,然後才回應作者的「藝

術創作」。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鮮活的藝術創作,讓他們的故事得到「有責任

」的回應(也就是愛的回應)中再被經歷一遍。當作者重新在愛的回應下再經

驗一次,他們對過去經驗的感受將會改變。

不要馬上詮釋它

這樣,我們可以停留在一個創作上、美學上、象徵的世界上等等不同的層面,

用愛去發掘那圖畫裡的「多重經驗」。多重經驗的意思是,「透過不同的圖畫

,讓深層的經驗可以多次重複表達,而每次的表達都可以有新的體驗。」例如

可以藉不同的方法表達同一故事 , 或只是更換人物再重複一遍。當作者或詮釋

者(治療者)按照自己的體會, 加入新的元素再重複一遍,這些「新的故事」就

成了愛的回應。

現在讓我們看一個事例:有一個病人,他的自我形象很低,總是覺得沒有人關

心他。在他的自畫像中,總是把自己畫得很透明,沒有色彩,沒有生氣,讓人

感覺是冰冷冰冷的。在他畫作的時候,我們不會馬上給他任何的評語和詮釋,

只是和他一同經歷這個創作的過程。後來,他嘗試用其他的物料重新繪畫及拼

貼,但作品的輪廓還是不清晰,只是圖畫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得冰冷的感覺。如

是者,這位病人經過了大概五個月的「藝術治療」,終於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

見更豐富的色彩和清晰的輪廓,他的作品也流露出愛,陽光和希望。

他當初的作品雖然沒有被詮釋,但內裡的「精華」還在,就是流露了他的自我

形象。我們不要馬上詮釋它,因為如果被詮釋了,反而會甚麼都不見了。正如

容格所說:「一開始詮釋,鳥兒便飛去了。」引導作者自己發現,自己填滿,

他就能夠從中得到醫治和成長。

 人之所以為人,人存活有別於其他生物。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透過身體的感

官(perception)與其他事件相遇,從而產生不同的感覺 (sensation) ,自然而然地就

展開連串活動(sequencing)。 藝術治療就是運用這樣的原理改變我們的想法,重

塑我們的人格,從而讓我們擁有一個積極及開闊的人生。

關心#49_P.18 & 19 版名:澄心款款 字數:1258

題目:從藝術治療角度看「與畫相會」

作者:黎家傑 註冊藝術治療師張啟賢博士(ABNLP認可NLP培訓師)

從藝術治療角度探討「用心聆聽」的技巧

常常聽到朋友抱怨,聆聽病人的說話是如何的困難。他們常說:「這人說來說去

都是那些東西,煩都給他煩死,他們雖然是病人,但我的心情也不是太好,真是唔

探又唔得, 探又唔知講甚麼   !」帶病的親友,整天獨自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困擾

,情緒欠佳甚或脾氣暴燥,期望有人傾訴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要當聽眾的,當然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入「耳」了,才算是「聆」

「聆聽」的確是一種藝術。因此不但要有「技巧」,更要有「狀態」。正如音樂

家演奏,畫家作畫,詩人寫詩一樣。「聆聽」,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簡單的舉

動,但正如「聆聽」的寫法,先是從「耳」,但這只是一半;另一個部份,

還需要「令」他覺得說話你入「耳」了,才算是「聆」。這樣的解釋,

會比較容易發現話中的意思,

「聆聽」,回應和安慰,才能有如金蘋果掉在銀網子裡。

既然我們都知道,在探訪病人或親友交談的過程中,「聆聽」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

任務。那麼,我們應帶著一個甚麽的心情或狀態進入對方的世界去聆聽他們的心聲

呢? 就讓我們試試用藝術治療的角度去尋找答案。

進入「澄心」狀態

「澄心」(mindful)一詞,有「在當下」的意思。 如果我們能進入「澄心」狀態,我

們才可以「用心聆聽」,下以的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聆聽者:

1) 先合上眼睛,深深呼吸。這時候我們可以先清理一下自己當天的負面情緒,然

後再放下一些自己對未來的憂慮。在呼氣時同時呼出負面情緒,如果放不下的話,

可以將負面情緒暫存於一個心靈存物櫃裡(可以是想像出來的,用來暫存各樣情緒

)。

2) 先想一想你期望在探訪或對話過程中得到的正面結果(以第三身想像爲佳)。

將那正面的結果利用心靈照相機(參《關心》?期),拍成一幅圖畫。 這幅畫可

以按箸自己的喜好, 將他的對比度,光暗等調一調, 調教到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影

像。 然後再將這幅圖畫放在心中,深呼吸。

3) 帶著愛的同在進入溝通。 告訴自己一會兒與你共聚的是一位你所愛及珍惜的家

人或朋友。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狀態」去溝通時, 往往就能夠做到用心聆聽的效果。在平和的

氣氛下,不單是用耳朵去聽,還是用心的交流。 使他們覺得安全、被尊重及沒有

壓力。

說了這種「狀態」以後,讓我們現在討論一下如何建立親和力,怎樣進入「他們

的世界」,並達到良好的溝通。

建立親和力

要建立親和力,就要透過模仿對方。那就是「配合」(Matching) 和 「映現

」(Mirroring)。「配合」(Matching) 指的是透過模仿對方的語言文字、聲調和肢體動

作,讓你能快速地和對方產生共同點。 ( 緊記:不一定相同,相似便可;不用所有

都模仿,模仿部份便可。)

當彼此所使用的文字、談話的語氣、音調、表情、舉止動作、甚至呼吸的頻率都

處在一種共同的狀態時,很自然地就會產生一種共鳴,彼此的距離也拉近了,親

和感也自然而生。

「映現」(Mirroring)也是模仿。不同的地方是當我們透過映現模仿時,我們就像是

對方的影子,所做到的效果就如他在鏡子前一樣。「映現」是當對方舉起右手時

,你就舉起左手;而「配合」就是當對方舉起右手時,你也舉起右手。當然,我

們也可以同時兩者兼施並用,以比較有彈性的方式,去進行模仿。

其實,模仿是每一個人常常都會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兩個非常投入且談

得投契的人,如情侶。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型態是相似的。比如他們的身體都會

向同一方向傾側,或前傾或後靠;一齊將腳蹺起,又或是雙手都放在桌面上。雖

然他們不太可能會察覺到自己的身體姿勢或語調,是與對方如此一致,但是這種

自然表現的親和感,正是建立互信的方式。

緊記保持三個基本態度

在此要說明,兩個正能夠在親和感交流的人,並不一定會有相同的志趣或持有一

致的看法。親和力的建立是指兩人有相同的 「感受和思考方式」,而非思考的內

容或溝通的主題。

要與人建立親和感,我們就必須先進入「他們的世界」。我們並不需要同意它,

但卻要認知及尊重它,隨著它的步伐,讓它主導談話。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有時會

側重於自己「想聽」的範疇及方向,不自覺讓「想聽」主導了,甚至帶領整個交

談的過程。其實,我們應該讓對方有足夠的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感受。

當我們再去探望家人或朋友的時候,首先讓我們進入「澄心」的狀態(深呼吸、想

結果、愛的同在),再運用親和感建立 (映現及配合),並用心聆聽。在過程中要緊記

保持三個基本態度:「專注」、「接納」和「不批判」。讓被探訪的親友的情緒得

以舒緩,從而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關心#47_P.18 & 19


版名:澄心款款 字數:1747

題目:從藝術治療角度探討「用心聆聽」的技巧

作者:張啟賢博士 (ICEHK 總監/ APP認可FIRO-B 執行師)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周日書單:本周藝術好文章

7,000 Oaks, Joseph Beuys, 1982. 二十世紀公共藝術的經典。
7,000 Oaks, Joseph Beuys, 1982. 二十世紀公共藝術的經典。
編按:
誰也知道,香港人生活忙碌。
所以,「主場藝術」文章如此豐富,即便是最關心藝術文化的人,也難以全部讀完。一天某朋友說:「其實我是逢星期日才看藝術版一周以來所有文章的。」像他那樣的讀者,恐怕不在少數。「主場藝術」可以怎樣照顧他們的閱讀習慣呢?
於是,「周日書單」誕生了。從本周開始,我們每逢周日,將精選過去一星期最好的文章,讓你可以逐篇細讀,確保不會錯失應知而未知、應想而未想的文化要事、趣事。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把這頁加做「我的最愛」,反覆咀嚼細味......
請好好享受!
--
2013.02.16 初七人日廣東道花車巡遊(圖:活化廳 facebook)
2013.02.16 初七人日廣東道花車巡遊(圖:活化廳 facebook)
由2009年開始落戶油麻地上海街視覺藝術空間的活化廳,多年來與油麻地街坊生活緊扣,獲不少文化界人士認同為社區藝術的最佳例子之一。然而,主場新聞7月30日報道,藝發局從今年起不再批准「活化廳」繼續營運「上海街視藝空間」。有消息指,該址將交予戲劇與社區藝術工作者莫昭如運作。
此事有如牽出一團亂麻的一端,引申出大量值得討論的問題。藝發局的撥款機制為何?「活化廳」作為香港重要的公共藝術案例,有何經驗可供香港引以為鑑?公共藝術應該怎樣做?我們希望公共藝術應該怎樣做?
Portrait of Thomas Cromwell,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533, 61 x 76 cm
Portrait of Thomas Cromwell,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533, 61 x 76 cm
在介紹男主角之前,我們先來看畫,畫家的風格應該很易認吧?他就是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小荷爾班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荷爾班擅畫肖像,畫面處處是精緻的細節,像此作中的書本、信箋、筆、剪刀、桌布,甚至牆上的花紋,全部描繪得鉅細無遺。畫家受傳統德國式的藝術訓練,線描技術爐火純青,每次接受人像委托時,都會先用紙筆粉彩等描繪衣服、裝飾品等細節,然後再在紙上沿圖像輪廓扎上小孔,用炭粉把圖像轉移到油畫布上。
荷爾班越洋到英國發展,是都鐸王朝最有名的御用畫家,為國王亨利八世,還有他的幾任妻子、兒子造過不少肖像,應該說非達官貴人也請不動荷爾班畫畫吧!
畫中人克倫威爾 (Thomas Cromwell),正是當時朝廷的風雲人物,在亨利八世把荷爾班收歸己用前是畫家的贊助人,此畫作於1533年,恰恰是克倫威爾逐步登上權力巔峰的年份。翌年,他成為了國家的首席大臣,盡攬大權。
克倫威爾是一代奇人,他出身寒微,父親只是鑄鐵匠。年少時在意大利當僱傭兵,其後輾轉到低地國跟隨英國商人學商,又轉而學習法律,漸漸在商人與律師的圈子站穩陣腳,並成為沃爾西樞機主教 (Cardinal Thomas Wolsey) 的心腹。字玩名人名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嬌花岑麗香。葉在飛
「請北美館把台灣藝術家端上國際台面」這個爭議訴求,筆者私自認為這或許並不是「作為平行展的國家館」該負全部責任。首先,請把作品做得更有趣吧!那些太輕太飄、玩弄修辭、只祈在台灣補助市場生存的作品,站上藝術家期待的所謂國際舞台(西方中心的藝術世界/市場),倘若換成在不同結構的國際藝術界,許多作品的價值勢必會改變,只是,在這些結構發生之前,我們難道沒有任何該做的拓展嗎?難道我們全都相信政府的中介嗎?
企圖翻轉西方主場的藝術遊戲規則,何嘗不需用一種更長遠的眼光與運動進程的時間,「策展」是一種可能的路徑,但如果停止一切細緻探索與開拓,一味以對立取代真實體驗的藝術航行,用體制批評代替一切該付出的努力嘗試,用一切政治正確或政治不正確,取代藝術本身能表現的場域,取消了更多各種田野研究(所有從高空到地面、從人到各種人),假裝看不見結構實際的語言,無論是假裝不看西方是權力、利益、政治的衝突,我們可以平庸在一起,然後一起享受弱勢。
這些以中生代為主的「面書藝壇」們,沒有人有責任要為未來的鋪路付出行動嗎?這是筆者心裡的小小吶喊⋯⋯
《通往仙境》劇照
《通往仙境》劇照
所以實際上,馬利克所相信的,是存在主義而不是神學。從他的電影中,不難看出海德格爾的思想觀念。從《生命樹》到《愛是神奇》,都是通過不斷追問,呈現海德格爾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此在」 (Dasein) :即如果想要理解「存在」——那麼懷有這種疑問的提問者的「存在」,就是意義所在,而不是將所謂的意義歸結到上帝那個終極的「存在者」身上。產生追問,已經是存在主義的表現形式。
海德格爾認為「美」或者說「真理」是一種先天性的存在,這也就可以解釋《生命樹》中所展示的生命起源和《愛是神奇》中「愛」的天性。人的生存、演化和愛欲是本能,也是「真理」,它們遠比上帝所賦予的「真理」更實在。海德格爾很早就放棄了基督教,成為無神論者,而繼承了這份無神論思想的馬利克,影片往往始於宗教、結於存在主義——但人們卻往往被他作品中的宗教表相所蒙蔽,難以領會他真正想表達的「存在」。
《生命樹》中,追問生命的結果是用「反宗教」的科學態度看待自然進化,道破上帝的缺席。到了《愛是神奇》中,愛情在朝聖聖地展開,通過宗教儀式結成婚姻,最終的失敗則驗證了神聖信仰的虛無。當然有不少人認為「存在主義」本身就太虛無,但存在主義至上的馬利克,卻用他的電影實在地論證了他想表達的哲學命題:追問上帝是否「存在」,最終只能追溯到「存在」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或許他的電影只是代替了那份他在牛津從無機會完成的哲學論文吧。
所以,「為了__,你可以去到幾盡?」,對我來說可能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文案。因為它的重點落在「去到幾盡」之上,而__這個空格是任人填的,它彷彿在暗示,其實你填甚麼都沒所謂,總之「去盡」就好。天,共產黨不就正在空格上填上「維穩」嗎?美國不就在空格上填上「追捕斯諾登」嗎?
近日香港,無論是周日梁振英落區,還是林老師的論爭,老實說,較之於誰是誰非,更讓我沉思的是,為甚麼香港社會有這麼一部份人,各自堅持為了自己的__,去到盡。這些人,完全不把外界的意見聽入耳,因為他們自命,「即便全世界人嘲笑他,仍要堅守己見繼續前行」。結果他們真的前行了,於是,社會就撕裂了。
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為了__,可唔可以唔好咁盡?
Wanda Wulz, Cat and I, 1932
Wanda Wulz, Cat and I, 1932
隨意分享,近期留意的新聞與舊作重溫。
1. 美國藝術家 Eric Baudelaire:
Site Displacement, 2007—為創作一系列有關「領土概念」的攝影作品,他先在法國中部 Clermont-Ferrand 拍了廿二張圖片,再聘請了一名印度攝影師以這組影像為藍本,在當地拍攝第二組照片,製造一種既遠又近的疏離感。
The Makes, 2009—Michelangelo Antonioni 有兩本書:That Bowling Alley on the Tiber 和 Unfinished Business,被他稱為「敘事的核心」,分別記錄零散的故事筆記和因為技術難度而最終沒有變成電影的瘋狂構思。Baudelaire 利用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電影硬照,和撕下來的書頁,結合跟原本故事脫軌了的影像與沒有圖畫的文字,原本兩不相干,靠觀眾的幻想力在腦中製造電影畫面的碎片。
The Anabasis of May and Fusako Shigenobu, Masao Adachi and 27 years without images, 2011— 一齣實驗紀錄片,透過兩位主角的主觀印象和政治旅程,回顧了極左派武裝組織日本赤軍(JRA)的一段歷史。以今天日本和黎巴嫩大城市的寧靜影像開始,內容交錯著 JRA 領導人重信房子女兒重信五月的人生故事,和前衛導演兼組織成員足立正生的回憶與分析。在70年代初,JRA 骨幹從東京撤至黎巴嫩貝魯特,約卅年後相繼被捕;重信五月在廿七歲前完全沒有身份,不斷過著逃亡的生活,後來到日本大使館申請國籍,終能堂堂正正、合法地回到日本生活。狂熱的信仰,最終成為沉重的歷史。(連結:足本影片)
陳奕迅新碟《The Key》很耐聽,從歌路看到Eason由大男孩變成大男人,其中最喜歡是《任我行》,朋友生日,進入人生下半場,我把這歌點給他,他回應說:「都市人知易行難,以我這份德性加上金象米價格長期高企,大概要八十歲才能悟出林夕的任我行。喜歡把它當K歌聽過百次,也不想細閱歌詞一遍,有些人總有些電影不能重看,只因心理質素低怕不能承受,這歌就是這麼的仆街。」
想不到這個世上,有個人以「仆街」形容《任我行》,而我想其中「仆街」之處,就是冋果細味夕爺歌詞的話,會令人百感交雜,對歲月流逝有說不出的感傷。尤其在夜深無人之時,loop過千百回,細想前半生,是欣喜、是無奈、是悔疚、是感慨、是幸福、是遺憾……無論如何,年少時的那個我,已經走得太遠太遠了,遠得有點陌生,陌生得來帶點美化,美化到就似沒存在過。
某哲學家早就看穿了「真實」的把戲。一天他對朋友說,生無可戀了。朋友問他為甚麼,他反問說:「告訴我,真實是甚麼?」
「真實就是水燒至一百度便成水蒸氣。」朋友答說。
「你肯定如果我們現在把水燒至一百度,它真的會變成水蒸氣嗎?」哲學家問。
「肯定。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了。」
「那不過是感官和記憶告訴你的事,不是證明。」哲學家搖頭。「人類既無法證明過去,也無法肯定將來。」
朋友頓時語塞。
「唉,真係灰。」哲學家嘆一口氣。「世界便是如此,我把它看穿了。」
「那......你打算怎樣?」朋友擔心他情緒不穩,做出傻事。
「走吧,去喝一杯,把它忘掉。」
但真實可以在藝術家的語彙裡。Artists use lies to tell the truth. Yes, I created a lie. But because you believed it, you found something true about yourself. 電影 V for Vendetta 中的 V 這樣說。
姚妙麗是兼職藝術家,有她的本業。我問她是否希望全職創作?
「不特別希望。」她在電話另一頭說。「現在我有恆常收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考慮用藝術維持生計,這也很不錯呀。」
從某種意義上講,她也看穿了藝術家的真實,我這麼想。
林東鵬。(網上圖片)
林東鵬。(網上圖片)
至於「清晰的租用年期」,應為多少?林東鵬認為,五年最合適。
「我同意藝團不應該永遠只靠政府全數承擔開支。我發現,藝發局亦會希望藝團給養到差不多大的時候,能夠自立門戶 。但與此同時藝發局也須考慮,現實情況是否可行。」
「我覺得對於新進藝團,五年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因為藝團可用首一、兩年去嘗試,並在往後幾年深化內容。在藝術工作的範疇,即便你做得很不錯,最初幾年也往往會因為缺乏網絡連繫,難與別人展開合作關係。然而有趣的是,你會看到活化廳經過了三年多時間後,與外界連接也愈來愈多。當有外來文化相關人士來訪,問香港有甚麼有趣的藝術團體時,大家都會建議他們去活化廳看看。除此以外,你會看到這兩年間,活化廳也開始進入一些另類空間的著作或論述中。」
「這幾年,香港藝術圈比以前活躍很多,在這麼多外地藝術工作者來港交流的情況下,活化廳也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強化與本土以外類似團體的交流,那我認為以五年作為新藝團的成長期,是最起碼的了。」
twitter圖片
twitter圖片
日本著名出版社「小學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大樓即將拆卸,小學館旗下多位名漫畫家在大樓內塗鴉作紀念。
1967年落成的小學館大樓,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因檢定為抗震力不足,即將拆毀重建。小學館旗下一眾著名漫畫家,於本月9號在即將拆卸的大樓內,肆意在牆壁、玻璃窗上塗鴉。參與的漫畫家有藤子不二雄Ⓐ(《忍者小靈精》)、高橋留美子(《亂馬1/2》)、浦澤直樹(《二十世紀少年》)、吉崎觀音(《KERORO軍曹》)、結城正美(《機動警察》)等。
漫書迷們聞訊,均希望能參觀多名大師的塗鴉畫作,甚至希望拆牆保留大師的筆跡。小學館拒絕讓漫迷進入大樓,但會在已停止辦公的大樓中亮起燈光,讓漫畫迷在8月16號前,能隔著玻璃欣賞大師手筆。
Tommy Guns 個人網頁 ( http://bboytommyguns.com/ )
Tommy Guns 個人網頁 ( http://bboytommyguns.com/ )
【注意:含劇透】
如果你看了電影《狂舞派》,不可能忘記女主角阿花哭訴腳傷害怕不能再跳舞,然後Rooftoppers的隊長Stormy為激勵她,在她面前脫下右腳義肢,更即席用左腳跳了一場精彩街舞的震撼畫面。飾演Stormy的Tommy "Guns" Ly確實於18歲那年截去右肢,但從沒有放棄跳舞。「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從Tommy口中說出,擲地有聲。
「我從未想過放棄,我認為那時,跳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不是我說拿起就隨便拿起,說放下就隨便放的東西,跳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甚至沒有一刻想過放棄。」
Tommy接受媒體訪問時如是說。
主人公堀越二郎所設計的戰機,曾被日軍用以攻打中國,這是描繪二戰時無法避過的;宮崎駿抱著「如果不能不拍,就拍」的態度,但最後亦沒有需要拍出中日戰爭的場境。《風起了》要描繪的的,是為夢想竭盡全力的人們。
在作品中找到了在那個時代仍然堅持志向、勇往直前的人物形象:堀越與堀辰雄都是知識分子,他們預感到了(日本在戰爭中)將走向無可挽回的境地。那麼,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就能置身於事外呢?我覺得不是。一個專業人員所能做的,只有為自己的職業盡心盡力而已。
我不想拍諸如模糊歷史、或者表現零式戰機強大的「騙人」電影。我決定要拍的是表現曾經為夢想竭盡全力的人們的作品。
7,000 Oaks, Joseph Beuys, 1982. 二十世紀公共藝術的經典。
7,000 Oaks, Joseph Beuys, 1982. 二十世紀公共藝術的經典。
在「擴展的藝術觀」中,他提倡「社會雕塑」 (Social Sculpture) ,用以表達他認為藝術有著改變社會這個觀點。作品中人的行動是雕塑的過程,把環境和社會的面貌雕琢成型。秉承擴展藝術觀一貫的精神,社會雕塑家的核心概念同樣是以語言、意念、行動和物件,在社會中建立結構。
在1972年的第五屆文獻展 (Documenta 5) 上,他佈置了一間「直接民主辦公室」 (Bureau for Direct Democracy) ,在霓虹標誌下放置一些桌椅,於展覽中 Beuys 每天花八小時,於100天裡和訪客、過路人展開討論,交流有關教育系統、環保實踐以及政治立法權等領域的觀點和分析。這種嶄新的行為藝術,把被動的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他在途中遇上了很多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正因為文獻展在 Kassel 舉行,在那裡 Beuys 能夠碰上很多在杜塞爾多夫他絕不可能遇到的人,如來自東德和中國的訪客。

從日本書店到泰國小學: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香港設計中心 2012「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得獎作品及「亞洲最具影響力科技特別獎」獲獎作品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香港設計中心 2012「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得獎作品及「亞洲最具影響力科技特別獎」獲獎作品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今年已踏入第十一屆。
去年大獎作品為位於日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代官山 T-SITE 是個文化社區,環境優美寧靜,當中的蔦屋書店正是這個社區的主體,它是一座以書店為主,影音、餐飲和休閒活動為副的場域式建築,對日本人來說是個全新概念,也是生活美學的嶄新展示,將愛好閱讀、聽音樂和看電影的人,凝聚在一起,把數碼的潮流連結回白紙黑字的動人世界。
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邀請東京的英國建築師事務所 Klein Dytham Architects 及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共同設計和營造「森林中的圖書館」這個概念。原研哉更建議用回當年蔦屋書店的名稱,使筆畫難寫的漢字變為潮流象徵。這文化社區令年輕人流連忘返,原來書店定位本要吸納處於第二個黃金年代,即五十歲左右,兒女長大,有充裕時間和金錢追求自己興趣的「尊貴」成年人,所以特別提早營業,特別多舊雜誌,也特別多座位。雖然是大企業,卻有街坊小書店的隨意與溫馨。開幕以來,深深吸引不同年紀的人。
而在位於泰國清邁山區的稻田地帶,一片曾種滿果樹,翠綠繁茂的環境中, 24H-Architecture 則用當地的土壤和竹,興建一所五千平方米面積的環保小學 Panyaden School ,在多位藝術、創意、農業專家等指導下,讓老師與學生學習當地農耕、織布、泰北烹調法等傳統智慧,實踐結合佛學、緣色生活和國際小學課程的全面教育方式。校內用竹枝搭建多個亭閣做教室,用循環再用水源、有機肥料種植有機稻米、蔬菜,並用沼氣為煮食燃料,減低碳用量。校內三間課室,用當地泥土壓製成的泥磚建成,窗框材料則為當地循環再用的硬木,玻璃窗自然採光進課室照明,竹技搭建的屋頂及間隔,讓人走在當中,仿如置身宏偉竹林。
怎樣的作品才能奪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評審團依據參加作品整體表現、科技應用、對亞洲的影響力以及商業與社會上的成就四個主要範疇甄選;在服飾設計、傳訊設計、產品及工業設計與環境設計等四大領域內合共18個設計組別中,挑選傑出作品,頒發金、銀、銅獎及優秀設計獎,表彰及嘉許在亞洲區內有助提升人民生活質素及活力的優秀設計。
自2003年舉辦以來,比賽每年均吸引數百名的設計界專才及企業報名競逐。2013年全球作品徵集行動已於6月30完成,作品來自全球19國家,總數超過900項,數量為歷年之冠,當中來自大中華及亞洲區作品佔參加總數百份之九十。
「亞洲的獨特文化基礎,從飲食到衣著等生活習慣以至日常接觸和使用的物料,與西方截然不同,讓亞洲設計界以不一樣的姿態創作和設計,因而亞洲設計應有另一套評審標準。亞洲設計獎的設立是希望為亞洲設計師和企業提供不同的方向,從而更直接了解亞洲的文化身份和價值,透過合適設計解決亞洲面對的問題,提升亞洲人的生活質素。」-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副主席暨設計獎評審團成員劉小康。
封面圖片的得獎設計則來自新加坡,為濱海灣港口三個相連的巨形花園。南面的花園面積最大,豎立著十八棵超級大樹,以及兩個以尖端科技建造、彷如巨眼的溫室,內裡的植物都生長在以精密技術模擬而成的原生態環境。而超級大樹的核心是鋼筋混凝土,樹身則安裝了種植板,垂直種滿林林總總的熱帶植物。
其中七棵超級大樹特別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可直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為大樹作照明之用。樹冠也是氣溫調節器,為溫室收集雨水、用作通風管道,又可吸收及散發熱量,為訪客充當遮陽傘,使這大花園成為生態旅遊的勝地。這個由英國 Grant Associates 所率領的設計團隊和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合作的龐大工程,建築概念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引人入勝之處,不是以一兩棟宏偉建築物作為地標,而是致力把大自然本身塑造為奇觀。
今屆評審「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優勝作品將分為兩段日子,分別為2013年8月21日及22日與2013年8月26日及27日,於九龍塘創新中心進行。香港設計中心每年均會邀請海外及本地專業設計師和業界翹楚組成國際評審團。今屆評審委員包括對產品及工業設計有豐富經驗的 ECCO Design 行政總裁陳秉鵬、 Qeelin 創辦人及創作總監陳瑞麟、羅絲集團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Lu Lu Cheung 、日本平野敏之建築研究所總裁平野哲行、新產品設計與開發專家台灣實踐大學教授官政能、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發展,專門研究文化,教育及商業設計項目的邱麗玫及新加坡 The Press Room Publishing & Design Consultancy 總編輯兼創作總監鍾瑞玲等合共20人。
--
關於香港設計中心
香港設計中心乃於2002年由業界支持下成立的非牟利機構,擔當政府策略伙伴,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設計之都為目標,向社會推廣設計的精神是香港設計中心主要職責。其公共使命為︰(一)提倡廣泛及策略地應用設計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二)推廣及表揚傑出的設計;以及(三)教育各界專業人士和公眾,讓他們加強透過設計與創新的思維,促進社會各領域可持續發展。
--
關於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自2003年起,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大師每年都會齊集香港,以發掘亞洲區創作專才,頒授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和文化特別獎的殊榮,表彰其設計於亞洲的貢獻。 該獎項由香港設計中心於2003年成立,旨在向提升亞洲人生活質素及於社會創新景象的全新設計作品,予以肯定和認同,並延續全球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亦為參與者建立溝通關係,彼此分享經驗,進一步了解亞洲活力無比、屢創新猷的設計事業。
網址: www.dfaaward.com

by thehousenews.com

葉愷:書法變變變

文字整理:林賀超,攝影:周恕嫺
曾經醉心攝影,1959年已是「香港攝影學會」會員,一度入選「業餘世界沙龍攝影」十傑,並考獲「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會員」資格;也曾拜師學習西洋畫,一畫數年;最後,攝影和畫畫都放下,藝術之路,葉愷情歸書法。葉愷的書法作品曾九次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可說是入選次數最多的香港書法家,今年八十一歲,仍每日練字寫字五個多小時。在藝術的探索中他經常打倒昨日的我,認為「藝術家要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近年致力書法與不同物料結合的探索,「別人做過的我不做」,這是促使他不斷改變的原動力。

藝術不能故步自封

「家中有不少獎盃獎牌,突然有一日我對太太說,給我全丟掉。太太以為我瘋了,其實不是,很簡單,經常對著這些獎盃是永遠沒進步的。」別人看來可能有點瘋,但這就是葉愷對藝術的偏執。「我發覺現在有些較年青的一輩,三四十歲就說要做一個風格出來,內地有評論文章給這些人一個名詞──『結殼』,勸年輕人不要太急進,風格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因你的性情、喜好自然流出來的。太快結殼,封閉了自己會防礙吸收新東西,這是很錯的。」

探索精神

葉愷近年專注創作竹刻、木刻書法和探索其他物料的書寫,初時連「鑼機」是什麼也不知道,在街上見別人用,就找做裝修的朋友學,現在已經是這方面的專家了。葉愷富探索精神,各式各樣,不同物料和裝置設計的書法作品放在眼前,使你驚嘆這位八十一歲老先生的魄力。
葉愷木刻「上善若水」。左邊木紋有水的流動效果,葉愷強調書寫內容一定跟材料配合。
近年又嘗試寫金粉書法,一切都是由摸索去累積經驗。「寫金我是自己摸索的,決定做的時候我把市面不同頪型的金粉和筆買回來,用三日時間全部試過,看它們的乾濕和化水效果,再把它們放到浴缸,看脫色情況。」選筆也費上一番功夫:「筆是多年前在上海街的筆店買的,原本用於樟木箱描線的。初時試過市面所有的筆都不合用,有日突然想起這筆,拿來試用,效果一流。」
葉愷金粉行書宋詞。
葉愷寫金粉用的筆。葉愷說這筆原本用於樟木箱描線的,寫墨不好寫,但寫金粉效果很好。
除了竹木之外,布料、瓷器、金屬都可成為他的書寫物料,或書法創作上的配件。葉愷認為書寫物料的探索是必須的,這能豐富書法創作的展現形式,但他同時非常強調材料與書寫內容的互相配合。2011年香港藝術館把其書法作品「漁家傲李清照詞」推介上載至 Google Art Project ,這件作品也是用「特別物料」書寫的:「在順德大良西山廟人民醫院附近一個生果檔看見有一叠叠的紙賣,我們寫字的,對紙特別敏感和留心,問價三元一斤,買了五斤回去試,發覺非常好寫,出沙筆的效果特別好。最後就寫了這張作品。原來這紙是生孩子專用的。」
葉愷行書「漁家傲李清照詞」, 209 x 76cm。作品被香港藝術館購藏,並獲推介上載至 Google Art Project ,是葉愷用在水果店賣三元一斤的紙張寫的。

藝術是很自我的

看葉愷的書法作品,你會驚訝不論是小楷、行書還是草書,不同時期的面貌差異可以極大,要是不看落款,你可能會一度疑惑這是否葉愷的作品?
葉愷說他書法所學甚雜,只要覺得好的都會取來學:「我學書不會完全模仿,練任何一家到一定程度就會停下。字帖吸收後最好把它忘記,不過許多時你想忘記卻不能的。所學東西要入了腦後自自然然用出來,才是你自己的;忘掉而剩下的,才是你自己的。如學傅山,字形即使寫成一模一樣也是沒用的。我學書法是另一個門路的。」
但會不會怕別人認不出自己的字?「做藝術是很自我的,不要介意別人的看法。有人跟畢加索說不懂欣賞他的畫,畢加索回答說 “You have to learn to know” 。這話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你說我驕傲也好,沙塵也好,我做作品是不理會別人看法的。」
學書學藝,葉愷都會為自己定下清晰目標和路向。「我用兩年時間把篆、隸、楷、行、草都練了一遍,每種書體寫五個月。練習時看到某一個字特別好,就把它剪出來,貼在一張大紙上,貼的時候就間接練習了疏密布局,這樣貼了二十多張紙。五種書體寫過後,我發覺行草的變化很大,所以決定寫行草,雖然作了這決定,但未開始入門,而且我覺得篆隸的功夫先要做好,隸書我在《張遷》、《史晨》、《禮器》和《韓仁銘》四個碑著力尤深。篆書主要研究其用筆,在用筆線條上做功夫,這樣五年之我後我就全寫行草了。這五年基本功是自己做的。」
事實上,葉愷學書的魄力也非常人可比。「香港藝術雙年展入選九次,是入選次數最多的書法家。但第一次參加落選了,於是買了半個人高的玉扣紙回來,用兩年時間,每日早上就寫千首唐詩絕句選,兩年下來,寫完所有玉扣紙,後來再參加就入選了。」

授予有緣人

葉愷有很多故事,聽他談談與前輩藝人交往軼事,體味前輩風範,也是樂趣。

陳風子

葉愷說他學書法沒拜師,但曾一度學印,老師正是著名的前輩篆刻家陳風子。「當時商務印書館有五個篆刻家掛牌,我特別喜歡陳風子,於是打電話說很喜歡他的篆刻,想跟他學藝。他就叫我到當時皇后大道中上海商業銀行的總部找他。當時他在總部四樓有一間房,但不是銀行的職員,老一輩的公司許多時都會有一個國文和書法非常了得的人做顧問的,他當時就做這樣一個閒職。我問他願不願意教,他爽快地說教,再問他多少學費,他說:『不收學費,授予有緣人』。」

呂壽琨

早年葉愷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呂壽琨,第二次見面就被呂壽琨大罵一頓,但罵的爽直,被罵的聽得開心。「他到我見我臨的西洋畫,立刻問我有沒有錄音機,叫我拿出來錄下,他說要罵我兩小時。我當時很開心,有人肯真心罵你,是很難得的。他問我為何要臨這一張畫?臨之前有沒有看它兩日,並準備一本簿在旁,記下怎樣去臨摹,臨的步驟如何?臨完後你要看回你最初那本簿,看看達到多少。真是罵得好。臨帖也一樣,你要清楚你臨帖的目的。」

葉愷

1931年生,香港甲子書學會會員,作品曾九次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入選九次。2010年書法作品「小草文鈔」被香港藝術館揀選在上海美術館展出,以配合上海世界博覽會盛事。2011年館藏書法作品「漁家傲李清照詞」獲館方推介上載至 Google Art Project 。

葉愷楷書作品「書法任我行」局部。葉:「這作品的字全是堆砌的。」為何要寫這張作品呢?「我認為許多人看書法,首三十秒看書法,其後就看內文,於是我就特意寫下這張作品,逼使別人看作品時要留意書法的點畫和線條。不過這只能試一次,再做便是走火入魔了。」

by
墨想

墨想

《墨想》,由三位藝術愛好者製作, 期望更多人認識中國書畫、 篆刻, 我們相信無論是書法、繪畫、 攝影、 文字、音樂、舞蹈、戲劇,都有其共通處;不同時空、不同界別的受眾,在觀賞的一剎,都為創作者的追尋,感動了。(www.facebook.com/moxiang2010)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可愛又邪惡:Hell’O Monsters 展覽 Modern Ghosts3

上圖作品看起來風格統一,其實它由三個人 Jerôme Meynen 、 François Dieltiens 和 Antoine Detaille 合作畫成。
他們是比利時藝術組合 Hell’O Monsters ,原是塗鴉藝術家,於1990年底因塗鴉活動而結識,2003年成立 Hell’O Monsters 。雖然三位藝術家性格不同,但他們卻渴望做到一致的創作風格,並一直努力實踐。很多人分辨不到他們各自的風格,而 Hell’O Monsters 覺得這正是有趣之處。更奇妙的是,他們三人雖風格一致,對同一作品卻可能有不同理解。所以,他們不會給予作品一個意思,而希望觀眾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為作品賦予意義。
成立 Hell'O Monster 後,他們迅即放棄牆壁、噴霧罐, 轉而使用紙張、文字、油墨和油漆創作,進而集中發展雕塑,裝置和 wall drawing 。他們發明了一套獨特、複雜且具雙重意義的圖案;再以不同形式重覆出現,作為 Hell'O Monsters 的風格。
今年的八月三日至九月十一日,他們將於 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 舉行以 "Modern Ghosts" 為題的第三次展覽 "Modern Ghosts3" ,展出多件古靈精怪的作品,包括 wall drawing 、平面畫作及裝置等,將畫廊變成一個怪誕有趣、神秘而富有詩意的幻想世界。
Hell’O Monsters 以運用獨特、複雜且具雙重意義的圖案符號見稱。這些圖案大多取材於童話、神話、中世紀、古代和當代寓言及超現實主義。作品主題則大多圍繞死亡、希望、失敗及樂觀等。他們擅長以幽默和嘲諷的手法表達,帶出的感覺就如 Hell’O Monsters 的名字一樣,可以是 "Hello Monsters" 又或是 "Hell! Oh! Monsters" ,充滿著雙重意思:歡樂和可怕、有趣和恐怖、可愛和邪惡、有意義和荒謬集於一身。 Hell’O Monsters 的作品由不同形狀、符號、圖案、動物及人物等組合而成,不同組合併合起來,似是隱藏一個個神奇故事和符號,交織出神秘感覺,驅使觀眾慢慢走進畫作之中,欣賞和解讀藝術家的世界。
Hell’O Monsters 於2012年底於法國 Nantes 的 Espace LVL 第一次展出 "Modern Ghosts" ,表現他們心目中的想像世界和趣怪生物。2013年初他們於 agnès b. Galerie du Jour(設於巴黎的畫廊)展出的 "Modern Ghosts2" 亦保留了 "Modern Ghosts" 的原形。到第三次延續展 "Modern Ghosts3" ,他們第一次在亞洲舉辦,地點為香港 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 。除展出作品外,三人還會即席在畫廊牆身創作。展覽展示了其創作方式之演變:如何由原來黑白作品轉為彩色;由平面作品發展出三維;由過往的共同創作(有預設的創作概念和媒介,並一起創作)轉為專注個人創作(每件作品都有三位藝術家的筆觸和概念)。
--
“Modern Ghosts2” 巴黎 Galerie du Jour 展覽概況
--
Modern Ghosts3 by Hell’O Monsters
日期:2013年8月3日至11月9日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118號地下 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六早上11時至晚上7時半
電話:2869 5505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詩一般的瞬間


Marcin Ryczek, A Man Feeding Swans in the Snow
Marcin Ryczek, A Man Feeding Swans in the Snow
"Il n'y a rien dans ce monde qui n'ait un moment décisif." —Henri Cartier-Bresson
白雪中的黑衣人、灰河中的白天鵝、水紋與雪印⋯⋯一幅詩意的畫面,工整完美得令人難以置信。波蘭攝影師Marcin Ryczek這個冬季某天在皚皚白雪中,見到有人在Krakow一處河岸餵飼天鵝和野鴨,立刻按下快門,記下這個瞬間。
攝影巨匠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1952年出版的攝影集首先提出「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整套美學概念是指通過拍攝手段,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並用強而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這套理論影響著無數攝影師,Marcin Ryczek這幀照片正是完美示範。
「經過加工的照片我沒有興趣……相機是我的素描簿,直覺與即時反應是我的筆,記錄我的疑問與決定同時發生的瞬間駕馭。為了賦予影像意義,攝影者必須感覺得到自己有涉入觀景器中捕捉事物……他需憑藉極為精簡的方法才能達到畫面上的單純……也必須永遠秉持對被攝者與對自己的最大尊重!」
「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
布列松認為,世間所有事都有其決定性瞬間,他立志以自己的攝影風格抓住事物的表像和內涵,用極短的時間捕捉平凡人生的永恆。
Henri Cartier-Bresson作品集:Magnum Photos
Image: Marcin Ryczek
-EC, AL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Ansel Adams: 你未必知道的十件事


2月20日是著名美國攝影師、環保主義者Ansel Adams的生日。擅長以黑白影像記錄國家公園美態的他,如果今天仍然活著,將會是111歲。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20世紀初,以售賣約塞米蒂國家公園 (Yosemite National Park) 的快相為生。這位執迷於改進自己手藝的三藩市藝術家,在建立對比鮮明和強烈曝光的風格前,曾作多方面的技巧實驗。在他六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與攝影師朋友Fred Archer和Alfred Stieglitz合作無間。他亦曾協助創辦攝影雜誌Aperture,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亦為他舉辦過大型回顧展。
曾在三藩市大地震中受傷
1906年,三藩市發生大地震,四歲的Adams在一次餘震中被拋向牆壁,撞破了鼻子。雖然醫生建議應該接受手術,但遭他拒絕,所以彎曲的鼻樑成了他的標記。
曾夢想成為鋼琴家
十二歲的Adams自學鋼琴,後來跟從美國作曲家Henry Cowell上課。在1920年以前,他曾立志成為一名專業鋼琴演奏家,但最終還是放棄音樂,走向攝影。

Ansel Adams Playing the Moonlight Sonata, 1982
拍攝所有國家公園
1946年得古根漢獎學金,拍攝美國境內每一個國家公園。

Ansel Adams, Evening, McDonald Lake, Glacier National Park, 1942
給外星人的禮物
1977年,115幅影像跟隨航行者1、2號飛上太空,作為給外星朋友的禮物,當中包括Adams的作品"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Ansel Adams, 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1942
禪的體會
Adams主張可視化技術,攝影師在按下快門前,構圖已在腦海中出現。事實上,他是個真正的冥想者:「我和我的朋友們一起追蹤美。讓我們的靈魂變成山脈,精神化成星宿,心就是世界。」

Ansel Adams, Turtle Bay Exploration Park
為數碼時代作準備
與攝影師朋友Fred Archer發明分區系統(Zone System),提出預視化(previsualization)理論:「我相信電子圖像將會是攝影發展重要的下一步。這些系統會有自己的結構特點,藝術家和技術人員需要重新理解和學習控制。」

A Pre-WWII Contax owned and used by Ansel Adams
然而,他應該會討厭Photoshop
與Edward Weston創辦Group f/64,成立宣言是基於最原始的​​攝影理念:"Pure photography is defined as possessing no qualities of technique, composition or idea, derivative of any other art form."

Ansel Adams, Church, Taos Pueblo, 1942
他是環保組織Sierra Club的終身會員
十七歲時加入,從沒有離開。他曾擔任總監,並在1934年成為董事會成員。
史上首次總統人像攝影
受總統Jimmy Carter委託拍攝官方照片,亦是第一次出現美國總統的相片肖像(以往都是畫作)。照片現存華盛頓國家肖像畫廊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獲頒總統自由勳章
1980年,獲總統Jimmy Carter頒發總統自由獎章,這是給美國平民的最高榮譽。
資料來源:The Huffington Post
Image: togtech.com, biography.com, amberbentzanseladamssite.weebly.com
-AL

Michael Johansson: 堆堆疊疊的美學


瑞典藝術家Michael Johansson的著名作品是熱情地將日常用品、傢俱和廚房用品化零為整,組織和擺放得井井有條,把你的目光吸引到這些簡單而優雅的俄羅斯方塊,或者稱為現代版的Piet Mondrian!
他的另一系列作品是令所有大小男孩著迷的模型套件,但主題變成一比一的電單車、小艇和檯椅:赤裸裸地展示它們的形象,但又將功能拿走,他的作品試圖討論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沉悶與重複。我們習慣建構各式各樣的模式來對待生活,但如果能在當中插加創意,我們將對世界有更好的理解,而且活得更愉快。
他和丹麥設計師Sigurd Larsen有關Lego、空間邏輯和廢物利用的對談:
Image: Michael Johansson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