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5策略化解對立危機, 不再怕衝突

5策略化解對立危機, 不再怕衝突

2273
面對衝突時,透過釐清你在這場衝突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願意捨棄什麼,再針對當下的衝突情境做出選擇,就能順利引導衝突走向你想要的結果。
日本KDDI創辦人稻盛和夫說:「不同的意見愈多愈好,因為它最終的結論將更高明,會減少公司犯錯的風險。」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認為:「意見相左、甚至衝突,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事。」
旗下有SonyBMG、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的全球第三大私人媒體集團博德曼(Bertelsmann)的執行長湯瑪士‧米德霍夫(Thomas Middelhoff),上任之初,就聲稱決心將這家企業打造成「德國迪士尼」,他高調而強勢的作風,與創辦博德曼的孟恩家族(Mohn Family),神祕而不喜張揚的性格,完全背道而馳。
米德霍夫一心想讓博德曼公開上市,但對家族成員來說,這根本是變相削權、奪取利益,這件事徹底惹毛了家族領導人萊因哈特‧孟恩(Reinhard Mohn),孟恩發了封信給所有員工,明白指出:「肇因於某些管理者的無能與貪婪,阻礙企業發展,因此創辦家族必須保留更多決策權。」不久,米德霍夫果然被掃地出門。
孟恩在削弱執行長職權以家族的領導權取代之,就是要讓繼任者,別再妄想要撼動孟恩家族分毫,岡特‧席藍(Gunter Tielen)就在這場風暴中接任執行長,外界預測他將在短期內黯然下台。
事實上,席藍的表現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2002年《時代》(Time)雜誌報導,席藍上任後,取消了首席營運長的職位,將職權切割成6個不同的職位,針對此舉,他表示:「一個人做不了這麼多事,需要有更多不同的人提供管理技術。」席藍權力下放的做法為他贏得家族信任、安撫企業員工,也讓自己先從權力衝突中抽身。
做衝突的主人,激發組織建設性討論接著,席藍設計了一套對話方式,企圖讓每個階層、部門的工作者,都能為了達成目標,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將個人的口角之爭而產生的衝突,扭轉成工作者對議題、組織發展的意見交流,不斷製造每個人對話的機會,藉此消除歧見。
最後,席藍為所有工作者設立一個共有願景,讓泰半工作者能有更多「擁有」博德曼的感受,也更敢提出建言,不會因為家族企業的一言堂色彩,令多元意見消失,也為博德曼留住人才。
2006年,博德曼的年度淨利潤大幅攀升至24.2億歐元,成長將近1.5倍。「博德曼從未有這麼豐厚的獲利,我們的前進方向是對的,」席藍表示;他的傑出表現,為自己贏得延長兩年的執行長合約,席藍於2008年順利交棒。
席藍將堪稱是博德曼內部最大的組織衝突危機,用信任、共有願景,以及建設性衝突3個步驟,轉為企業成長的契機。
你覺得執行長與家族企業的衝突離你太遙遠了嗎?回到每日的工作現場、細想每個場景:長官交辦無理的業務;與同事在專案上有不同想法;行銷與研發天天為了預算拍桌瞪眼,其實每個辦公室裡,衝突無所不在,端看你用什麼態度處理它。
建立共同願景,化解衝突為向上動力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戚樹誠表示,衝突肇因於「雙方因需要、價值觀念和利益所求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見或結果。」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比起美國人,華人社會更規避衝突的發生。
「我們習慣向外界求助、拖延或乾脆無奈接受,」戚樹誠坦言,這對組織毫無助益,事實上,我們討厭的是停留在人身攻擊的「關係衝突」,而非能讓討論愈變愈好的「工作衝突」。戚樹誠指出,當組織間針對議題而產生的工作衝突愈多,所生產的建設性反而愈高;反之,倘若組織充斥著以人身攻擊為主的關係衝突,對組織的貢獻則會幾近於零。
回過頭來看,另外一個值得令工作者學習的故事。
1971年,領導力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接任辛辛那堤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校長,當時辛辛那堤大學裡,充斥著大學附屬醫院中發生醫病糾紛、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係衝突,甚至是龐大的財務危機與員工內鬥,剛開始他被這些糾紛搞得精疲力竭、無法專注,於是班尼斯靜下心思考:「什麼樣的領導者,才能讓這個組織前進?」
他決定掌握衝突,而不被衝突控制;他領悟到工作者被衝突困擾的原因在於:「讓自己降格為日常生活的衝突管理人」,因此班尼斯決定跳脫窘境,他從設立共同願景開始,因為當組織的共有目標非常清晰時,一個強而有力的團隊能讓事情變得更好,也能讓這些紛爭在組織中起催化作用,變成組織重生的化學劑。
結果,班尼斯與他的團隊成功化解財務危機、同時提升了辛辛那堤州立大學系統的教學品質;2009年,美國《普林斯頓評論》(The Princeton Review)表示,該大學為美國中西部最棒的大學之一。
站在制高點思考,有效處理向上衝突「不斷逃避問題,並不代表問題不存在,很有可能是到了明年、後年,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戚樹誠表示,因此,有意識的培養工作者對內談判的技巧,絕對有利於組織找出弊病。
事實上,領導者管理衝突是必要的,而對於一般工作者而言,其實更應該應學習如何管理與主管之間的衝突,否則一味退讓、逃避,事情得不到良善的解決方式,無形中也讓你愈工作,愈不快樂。
戚樹誠解釋,面對衝突時,向上管理成功的關鍵在於,你能否在不快的情況下,仍適時的「同理主管的想法」;換個角色,想清楚這時你能做什麼?你應該要站在什麼樣的位置,給予主管更多幫助?從他的角度出發為彼此的衝突解套,找出更多在衝突場景中,比被動接受、退讓更好的策略。
當在思考框架上自行做出改變時,能會基層工作者有機會站在制高點,推估企業發展與決策中,可能會遭遇的困難與錯誤;其次,也可以訓練自己應對進退的技巧、了解現有的優勢與籌碼;最後,戚樹誠表示,當你能夠「想到主管想不到的事情」,追隨者就可能轉變成為領導者的角色,主動出擊、成功做到衝突管理。
中西方傑出經理人對組織裡的意見衝突,見解相同,原因在於他們都能夠掌握衝突、面對衝突,並且引導衝突邁入正向循環。所以,行為科學家肯尼斯‧湯瑪士(Kenneth Thomas)與雷夫‧克理曼(Ralph Kilmann)提出面對衝突情境下,你可以採取的5種策略,讓你面對衝突也能迎刃化解。
5策略掌握衝突,引導出理想結果「湯瑪士-克里曼衝突二維模式」(Thomas 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以「堅持」為縱坐標、「合作」為橫坐標,定義出在衝突情境中的二維空間,以及5種衝突處理的策略:
1.退讓策略(accommod ating):低堅持與高合作型。希望滿足對方,因此將對方的利益擺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替未來可能的成果鋪路。
2.競爭策略(competing):高堅持與低合作型。只追求達到自己的目標和獲取利益,不考慮衝突對對方的影響,非爭個你死我活不可。
3.合作策略(collaborating):高堅持與高合作型。衝突的雙方都希望滿足彼此需求時,便會竭力尋求對兩者皆有利的結果。
4.妥協策略(compromising):中堅持與中合作型。這種情況是雙方對自己的權益爭取上各做了某些層面的讓步,雙方各退一步,以求得彼此能夠早日達成共識。
5.逃避策略(avoiding):低堅持與低合作型。沒有力量或立場爭取想要的結果時,暫時選擇不願面對現狀,降緩發生更大衝突的可能。
而《思考談判學》作者羅伊‧魯維奇(Roy J. Lewicki)認為由彼此的關係與對結果在乎的程度兩個考量,判斷在哪種情境下,該選擇何種策略。
透過這兩個先決條件,釐清你在這場衝突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願意捨棄什麼,再針對當下的衝突情境做出選擇,引導衝突走向你想要的結果。
班尼斯曾說:「沒有人比得上所有人加起來那麼聰明。」在組織向上成長的過程裡,難免爆發衝突的火花,但身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應該要善用每次意見相左的時刻,為組織找出全新生機。
面對衝突,在心態上我們得轉個念,接受在組織內衝突、和平與建設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其次,在行為上我們得試著信任對方,讓衝突停留在「事」而非「人」身上;最後,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時機,運用更多的練習與技巧,選擇正確面對衝突的態度,巧妙地化解衝突於無形。
( 企畫‧採訪‧撰文 / 陳書榕,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2013年4月號)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人生首要成就:性格建構

人生首要成就:性格建構

轉載自:http://3fathom.blogspot.hk/?view=flipcard
2013-12-26 8:00:00
馬頭星雲(2012年 攝於三噚天文觀測站):黑暗的塵埃和旋轉的氣體構成的形狀酷似馬的頭。
馬頭星雲(2012年 攝於三噚天文觀測站):黑暗的塵埃和旋轉的氣體構成的形狀酷似馬的頭。
天文攝影的對象,不乏有性格者!如文首中馬頭星雲是最容易識別的星雲之一,因為從地球看過去,黑暗的塵埃和旋轉的氣體構成的形狀酷似馬的頭。背景的紅光主要來自星雲後面的氫氣被鄰近獵戶座的亮星電離 (Ionized) 產生,而黑暗的馬頭主要是由濃厚的塵埃造成。離開星雲的氣體因為附近強大的磁場而形成漏斗狀,馬頭星雲基部的亮點皆是正在形成中的年輕恆星。
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和四匹馬每天從東方城堡出發,橫過天空,到了日落時分,便進入西邊海中,每天如此。所以,馬和太陽神便連在一起,成為火熱的象徵。馬年出生的人具有火熱性格,熱情大方,心中藏不住秘密,善與人相處,朋友多,有人緣,喜歡社交活動。開朗、積極也是馬年出生之人的特性,但缺點是做事常不能持久,無法貫徹到底,所以會被認為沒有責任心。
眾行星 (Planets) 亦是古代各地神話中人格化的角式。例如土星 (Saturn) 的名稱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拉丁文: Saturnus ),希臘神話中的 Kronos (泰坦族 Titans 之一,宙斯 Zeus 的父親)、巴比倫神話中的尼努爾塔和印度神話中的沙尼。在星相學 (Astrology ,一門偽科學 ) 中,土星代表使命感,紀律,責任心,肉體和感情在困境中的堅忍,以及長遠規劃人生的性格。
土星(2008年 攝於三噚天文觀測站):土星的特徵是一個顯著的環。
土星(2008年 攝於三噚天文觀測站):土星的特徵是一個顯著的環。
土星是氣體巨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 (Trace Elements) ,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觀上通常平靜,但亦有長期存在的特徵。土星的風速高達每小時1,800公里,比木星上的風還要快。土星的特徵是一個顯著的環,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土星有62顆衛星。

優良性格之文化相對性

何謂優良性格?優良性格組成部分與我們的價值觀息息相關,具有文化差異或相對性 (Cultural Relativism) ,價值觀的異同直接影響優良性格的定義。
傳統思維對性格的詮釋多與道德觀 (Morality) 有關,性格被解釋成抽象的道德行為概念。
蘇格拉底認為自我認知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柏拉圖則視幸福為尋找更深刻的意義。「四大德 (Four Cardinal Virtues) 」即智德(明智) Prudence 、義德(正義) Justice 、勇德(勇敢) Fortitude 和節德(節制) Restraint/Temperance ,被視作良好性格的典範。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在一生中按照美德理性生活。斯多葛哲學 (Stoicism) 也認為,人們可以通過控制情感,以客觀和理性達到幸福。
猶太教認為順從神命是美德,會帶來幸福和獎賞。天主教教義針對人的自我中心,自我放縱和自戀,抗拒七宗罪,把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視為人類惡行。相反地,享樂主義相信要在簡單的個人享受中實現幸福,而浪漫主義者則重視個人情感的表達,並追求情感上不受社會規範妨礙的「真我」。基督教教義把目光放到世外,認為真正的幸福不在地上,只有在天堂才有。而「三神德 (Three Theological Virtues) 」的信 (Faith) 、望 (Hope) 、愛 (Love/Charity) 被認為是良好性格的典範。
以近代心理學註釋,人格 (Personality) 是每個人心理特徵的整合统一體,相對穩定地在不同時地影響着人的内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而性格 (Character) 則是人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道德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别人、對事物的態度/心理傾向和採取的言行上。
在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個人主義逐漸被重視。有創造力的個人被獲得尊重。實用主義認為道德行為是指最大化最多數人的幸福的行為,故此應該用一門關於幸福的經驗主義科學來界定何謂道德行為。現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著重自由競爭,適者生存,經濟適應能力及個人對幸福的追求,工作道德 (Work Ethic) 推崇個人生產力最大化。着重以方法 (Method) 及技巧 (Technique) 去走捷徑,操縱情勢及為我所用的人格道德 (Personality Ethic) 因有利於生活適應力, 備受推崇;「積極思維 (Positive Thinking) 」或「相信自己 (Believe in Yourself) 」被認為是良好性格的典範。

人生首要成就 : 性格建構 (Character Building)

與膚淺的人格道德不同,性格道德 (Character Ethic) 須要每個人從內心深處深刻改變,認同並實踐人類美德。性格影響個人一生中的關鍵抉擇和行事取態,所以可說是性格決定命運;優良性格是達成幸福人生成功的關鍵。
性格建構是培養成具備優良人類特質的過程。性格建構是人生中最重要及最獨特的成就,比財富、名氣、事業等都来得重要。財富、名氣、事業在人死後很快被遺忘,但優良性格令人永遠津津樂道。

核心美德

正面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研究個人和社區繁盛的力量和美德,冀能發現和培養人才和能力,提高正常生活的質素。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如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卡爾·羅哲斯 (Carl Rogers) ,和埃里希·弗洛姆 (Eric Fromm) 倡導與人類幸福有關的理論和實踐。
這些關於人類繁盛的理論從正面心理學家的研究找到了實驗支持。研究曾列舉出人類性格長處和優點。 Peterson & Seligman 於2004年首次發表「性格優點和美德手冊 (Handbook o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識別和分類人類正面的心理特徵,列出六個「核心美德」 , 共有24個可測量的性格優點,並舉出人格化體現這些性格優點的名人實例:
  • 智慧和知識 Wisdom and Knowledge(涉及獲取和使用知識的性格優點)
    • 創造力 Creativity :以新穎及具建設性的方法去思維或辦事(例如愛因斯坦
    • 好奇心 Curiosity :對所有宇宙/世界事物和人類體驗皆表達興趣並探索真相(例如約翰·C·莉莉
    • 開放的胸襟 Open-mindedness :不拘泥於一己之見,凡事從每種不同角度去思考探討(例如威廉·詹姆斯
    • 熱愛學習 Love of Learning :熱衷追尋及掌握新技術、課題及知識(例如本傑明富蘭克林
    • 洞察力和智慧 Perspective and Wisdom :融會貫通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可行之建議和忠告(例如安蘭德斯
  • 勇氣 Courage (迎難而上完成面前目標的性格優點)
  • 人文精神 Humanity (守護別人及與他人為友的性格優點)
  • 正義 Justice (建立健康社區的性格優點)
    • 積極公民/社會責任/忠誠度/團隊 Active Citizenship/Social Responsibility/Loyalty/Teamwork :善於在群體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 Sam Nzima )
    • 公平 Fairness :以平等,公義意識去對待所有人(例如聖雄甘地
    • 領導能力 Leadership :組織並成功推動公眾事務
  • 節制 Temperance (防止縱情無度的性格優點)
    • 寬恕和憐憫 Forgiveness and Mercy :寬恕及善待犯錯的人(例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 謙卑和謙虛 Humility and Modesty :從不自誇,只讓成就自然流露(例如 Bill W. ,匿名戒酒會創始人)
    • 謹慎 Prudence :審慎作當下決定,不讓所言所行令自己事後懊悔(例如 Fred Soper )
    • 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 Self-regulation and Self Control :根據客觀情況調控自己的感受和行為(例如 Jerry Rice )
  • 超越 Transcendence (連繫宇宙及終極意義的性格優點)
    • 欣賞美和卓越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xcellency :察覺並欣賞生活各範疇中擁有美、卓越及精湛的人和事物(例如 Walt Whitman )
    • 感恩 Gratitude :察覺並感激生命中美好的人和事物(例如 G·K·卻斯特頓
    • 希望 Hope :期望並努力達成最好的結果(例如馬丁·路德·金
    • 幽默感和趣味性 Humor and Playfulness :善於以笑話和戲謔去令他人歡樂(例如馬克·吐溫
    • 靈性 /目的性和連貫性的感覺 Spirituality, or a sense of purpose and coherence :對生命意義及高層次的生活目標擁有連貫及包羅萬象的信仰(例如史懷哲
上述的性格優點雖仍有文化相對性,尤其是其中的人格化例子,偏重西方意識形態,但具有-定的科學客觀性,頗有啟發意義。
教育或有被視作灌輸知識,提升個人生活適應力及保證社區持續發展的過程。但性格道德對每個人的明智人生取態,幸福人生決定以及個人和社區繁盛皆有關鍵性的影響,所以我們亦應重視個人美德培育的教育理想。既然性格建構是人生中最重要及最獨特的成就,培養學生的優良性格亦應是教育事業中的首要目標。

三噚天文觀測站

三噚天文觀測站

以「非常規」觀點察看宇宙,人生;以「生命自創」精神推廣平衡, 長壽生活;以思維,智慧抗衡庸俗習慣及大眾文化的催眠。 業餘天文學家 Stewart K C Yeung : 皇仁, 港大社科,愛丁堡大學,政府高級城市規劃師。五十歲前自願退休,自修物理學,籌建天文觀測站。找出,切除肺癌後創立 fb 「長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