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oach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ach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人才管理啟發潛能 雙贏無難度


「請人難、留人難」,不少管理層都覺得現在管人更加!面對八十後遲到、短視、欠缺責任感,更是頭痕和無從入手。其實人事管理再不單是管理人和事這麼簡單,更重要是了解及發掘同事的才能,讓他們在合適崗位上發展所長,留在公司看到可發展的前景和自我增值/進步的空間,達到企業和打工仔齊齊雙贏的局面。

基督教勵行會培訓服務科市場拓展及聯絡部高級經理李國偉先生直言,人才管理對於中層管理人員來說,確實面對一個大挑戰問題,怎樣用人唯才,挽留人才,令他們有所發揮和發展,同時間企業亦有所得益,達到雙贏局面,當中培訓概念中的發展和可持續性,確實十分重要。


經常協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工作,持有專業資格的專業培訓導師張啟賢博士亦表示,人才確實是公司的重要資產,人才管理和才能管理好似孖寶兄弟般同樣重要。

基督教勵行會專業培訓導師張啟賢博士指出,以往人事部門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人和事,例如安排同事到部門工作、處理薪酬和調職等事;但現在的人事管理工作,最重要是發展及可持續性,透過不同有效的工具例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FIRO-B(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 Orientation - Behavior)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Coaching等,分析及了解同事的才能差異,因應他們的才能性格,將他們放到可以發揮及合適的工作崗位上。

他解釋,MBTI可以分析一個人性格外向還是內向、理性決定還是感性決定等工作模式;FIRO-B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溝通需要,從而提升團隊在工作間的和諧、團結,並增強團隊表現;NLP可以了解大腦的運作,提高人際交往/溝通技巧;而有效的Coaching Skill可以透過認知系統技巧,激發員工潛能和提升工作成效。只要管理層充份掌握以上相關技術,便可按著同事的性格特質,在崗位上作出合適的配合,從而使自己、員工、團隊及公司持續卓越!

張啟賢博士覺得,傳統的管理思維著重教導下屬,但面對八十後的新一代員工,這種方法未必有效,因為新一代員工重視自我,他們覺得「點解我要聽你點」、「我跟你的指示做,只是幫你去做,而唔係我想咁做」。事實上八十後身處高度個人化的世界,很著重自我發展及發揮,管理層應該透過對話和討論,讓年青員工可以有主動權、有空間發揮,激發他們的投入及加強承擔

張啟賢博士認為,作為管理層應該有新思維,年青一代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會超越自己;而在另一角度看,按照管理層的經驗,一定可在框架上看得比年青一代清晰,那就是自身價值所在。如何將年青一代的才能引進有效的框架中,這確實是一門藝術!

他認為,令員工對公司有歸屬感、責任感及投入感,替人才增值是不二法門。替人才增值亦等同幫助公司增值,因為人才增值後,會為公司賺取更多更大的盈利,就算不是以金錢掛帥的公、私營社福機構,亦可以因為增強人才管理,提升服務質素,從而惠澤更多社會大眾。

Recruit article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我唔知」的力量


「我唔知」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無料表現。
在酒樓吃飯,點了菜遲遲未到,要求侍應跟進,最討厭聽到侍應即時答:「好快嚟緊。」每次我聽到都有衝動想跟侍應理論,你怎知道呢?這麼多張枱落了這麼多的單,你怎知道廚房正在處理我點的菜?廚房有沒有可能漏了單?
各行各業,包括我工作的地方,我留意到瀰漫着一種不敢說「我唔知」的恐懼。有人提出問題或要求,負責這件事的人彷彿有責任即時提供答案,否則顯示自己無能。很多時候「我唔知」是最適當和最醒目的答案,卻被錯判為無能象徵,我要為「我唔知」平反。
「我唔知」失勢,元兇是社會普遍接受醒目仔風氣。最近幾個同事談起一個新加入的年輕同事,他們覺得這位年輕人很叻,我問怎叻,他們異口同聲:「他轉數很快。」我在想,轉數快「等於」叻,理據在哪裡?生命不是一場有獎問題遊戲比賽,最快答出正確答案就有獎,為何快即是好,我想不通。我冷眼看這種醒目仔風氣,所謂醒目是轉數快,話頭醒尾,舉一反三,速度比質素重要。今時今日,寸嘴等於叻,甚至是才子才女須具備的質素。
有機會的話,我想參與一班所謂醒目仔女的談話,這些人以極速過招,大家都扮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即時答案,你一句來,我一句去。我在想,問到我時,我突如其來一句「我唔知」,把這醒目派對徹底掃興。我說這句「我唔知」不是帶着疑惑表情,而是充滿自信,字字鏗鏘地說出——我唔知,但我都叻。
轉數快的人遇到難題,他們為保持醒目形象,多數會扮識,總之要有一個快的答案。不幸地,扮識從來接受不到時間考驗,很快便露底。轉數快不單只不代表叻,我認為是一種負累。轉數快的人猶如在地雷陣上耍功夫,踩地雷是遲早的事。「我唔知」是有效的掃雷器。
一班人討論正經事或傾閒偈,總有人爭住說這句話:「這件事其實好簡單……」他們想表現自己過人之處,懂得在雜亂的資料中掌握事情核心,可是,這種「結論式」修辭對討論其實有害無益,因為很可能犯了 Jumping to Conclusion的錯誤。相反,「我唔知」是拒絕 Jumping to Conclusion,太快下結論等於提早離場,離場等於退出,不可能知道這件事可以怎發展下去。「我唔知」代表「我想知多一點」,拒絕匆匆下結論,有耐性去學一些新事物,我看不到有什麼不醒目的地方。「我唔知」是顯出智慧的機會。
即使我知道答案,其實只是我以為自己知道答案,太快下結論,放棄聽下去是下策。人其實很喜歡交換心得,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也希望從別人身上拿一些東西回去。懂得說「我唔知」其實是向別人賜教的方式,頓時令別人感到重要,別人會更花心機解釋他們所知道的。「我唔知」是建立關係的工具。
我們經常提醒別人要有 open mind,接納不同主意,而「我唔知」是 open mind的最佳朋友。當我能接受「我唔知」,代表我豁了出去,我不怕別人怎看我,我想知多一點,這個新主意可能就是一個突破的創意。「我唔知」是創意的泉源。
「我唔知」其實不簡單,人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知道「我唔知」是要經過認真思考,求求其其的人根本弄不清楚「我唔知」的意義,因為他們沒思考過問題,這種「求其我唔知」是代表無知。經過思考的「我唔知」,其實牽涉一個過程,包括考慮過問題,分析過自己的知和不知,然後判斷出「我唔知」。「我唔知」是知識的根據。
在醒目仔女橫行年代,凡事要即時,要寸嘴,「我唔知」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無料表現,我唱反調,「我唔知」代表自信,這句話充滿力量。我沒必要知道所有事情,假如我是需要知道這件事的話,請給我一點時間去了解,遲些我再跟你談。就如酒樓侍應,他最有力的答案是:「我唔知,不過我會幫你去廚房 check吓。」
原文刊於《壹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