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邱吉爾的忠告 - NEVER GIVE IN!


1941年10月29日,當年的六月,盟軍登陸了法國諾曼地的海灘,歐洲反擊戰已在進行。當天英國首相重回他的母校哈勞公學,在一個學生演唱會之後向同學致辭,演詞裡,有以下一段:
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never, never, never, never-in nothing, great or small, large or petty - never give in except to convictions of honour and good sense.
對這位政治生涯由維多利亞女皇開始到伊利沙伯二世告終的西方文明拯救者丶預言家、水彩畫家、歷史的諦造和紀錄者來說,失敗,其實一直在他的左右同行。
由兒時的口齒不清、Sandhurst軍校入學試的兩次不合格,多次被迫出執政內閣和即使在戰勝納粹後以國家英雄身份參選國會遭遇的落選,支持邱吉爾一次一次從谷底上爬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強烈使命感帶來的自信和獨有的幽默。三者混合出來的,就是邱吉爾的寫照。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
根據BBC傳記電視劇<The Gathering Storm>,Ralph Wigram,一位在大戰前向邱吉爾揭露納粹德國擴建空軍的外交部官員,與當時正被政治放逐的邱吉爾有以下對話:
Winston Churchill: There may be a war. I grant you that. Nevertheless we shall win.
Ralph Wigram: How can you say that? It's just mindless optimism.
WC: When I was at school, I had a friend called Merlind Evans. And one day we were talking about what we would do when we were grown up. And I don't know why I said this, or, why I thought it, but I said, "One day in the future, Britain will be in great danger, and it will fall to *me* to save London and the Empire."
RW: Schoolboy fantasy. I wanted to play for England or climb Everest.
WC: My destiny. And I truly believe it.
RW: You're an extraordinary man, Winston.
WC: I am, I know it.
RW: Nobody but you could say that sort of thing and expect people to believe it.
WC: Destiny is what I believe in. Destiny commands. We must obey.
1940年6月4日,是戰時英國最孤立的日子,法國早前向德國投降,滯留歐洲大陸的英軍要在鄧扣克登上運輸艦,撤退回國。行動完成後,邱吉爾在國會發表<We Shall Fight Them On The Beaches>演說,結束後,在全體議員雷動的拍枱支持聲後,邱吉爾向旁邊的同僚細聲說:
"And we’ll fight them with the butt ends of broken beer bottles because that’s bloody well all we’ve got!"
典型的邱吉爾。
今天是邱吉爾的138歲生日。Happy Birthday! Sir Winston。

必看推介:
曾為4位美國總統撰寫演詞的James C. Humes,寫作生涯由邱吉爾的啟發而開始,在一次對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Springs分校學生的演講中,重新演譯首相的知名演說和分享他的軼聞。- 影片連結

伸展閱讀 - 
 by the HouseNews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返工,點樣可以開心啲?


莫非天下,真的無樂土?即使在曾經心儀的公司任職、做著夢寐以求的工作,身邊朋友或多或少總有抱怨。與客戶的HR同事接觸,「如何提高員工歸屬感」,這提問總是高踞部門工作清單榜首,年年如是,週而復始。很多人都會問,返工,可以開心啲嗎?
較早前應朋友邀請,出席講座,也談「員工歸屬感」。為此,做了一些資料搜集,有參考價值之餘,亦甚有趣。據 Gallup Strategic Consulting 的調查,平均只有28%的員工是積極投入 (engaged)工作的。其餘,有54%是不太投入 (non-engaged) ,更有17%是已進入放棄狀態 (actively disengaged)。換句話說,每十個員工,平均有七個是心不在焉的。Gallup 更指出,”People leave managers not companies...”,人事因素,從來都是員工辭職的首要因素。
如何可以令員工更加投入工作、又更有歸屬感?Gallup 訪問了一千五百萬個打工仔(Sample Size真的不少),制定了以下十二個員工歸屬感指標,簡稱「 Q.12 Index」。
1) 你知道公司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嗎?Do you know what is expected of you at work?
2) 你具備做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和設備嗎?Do you have the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to do your work right?
3) 你每天是在做最擅長的工作嗎?At work,do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what you do best every day?
4) 在過去的一星期,你有因為工作表現出色而被讚賞嗎?In the last seven days, have you received recognition or praise for doing good work?
5) 上司和同事關心你嗎?Does your supervisor, or someone at work, seem to care about you as a person?
6) 在工作單位有人關心和鼓勵你的發展嗎?Is there someone at work who encourages your development?
7) 你的意見受重視嗎?At work, do your opinions seem to count?
8) 你認同你公司的使命嗎?Does the mission/purpose of your company make you feel your job is important?
9) 我的同事們致力於高質量的工作嗎? Are your associates (fellow employees) committed to doing quality work?
10) 我在工作單位有好朋友嗎?Do you have a best friend at work?
11) 在過去的六個月內,工作單位有人談及你的進步嗎? In the last six months, has someone at work talked to you about your progress?
12) 過去一年裡,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嗎? In the last year, have you had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grow?
看到上述第10項,我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是的是的。假如你的同事也是你的好朋友,工作必定會暢快一點的。午餐有伴,悶起來傾訴有對象……細看 「Q.12 Index」除了第2題的「資源和設備」外,其餘11項,基本上是圍繞一個宗旨:員工 / 同事有沒有在工作崗位得到尊重、有沒有與工作夥伴建立起真心相處的 relationships。
員工歸屬感,說穿了,不應該是 rocket science,而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溝通:可以將心比己,可以易地而處,把員工看成你最珍貴的人,而不是蒼白、學術性的「人力資源」。依乎此,歸屬感的建立,就不成問題。

by 

Priscilla Chan

某天忽發奇想,自立門戶當起經理人,在地球村發掘真知灼見之仕,遊走各會議峰會之間,生意之餘,大開眼界。

睡前玩手機 影響睡眠質素?




智能手機為日常生活帶來的方便愈來愈多,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透過互聯網搜尋資料、查詢行車路線、聽音樂,或是瀏覽社交網站等,因此無論在街道上、餐廳裡,抑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都總會看到很多人機不離手。此外,現時有很多人都習慣臨睡覺前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發短信、瀏覽網站或觀看電視等。然而,根據一項來自Online Psychology Degree網站的調查發現,臨睡覺前使用流動裝置,不但會導致睡眠質素下降,更會影響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

這項調查分析了流動裝置用戶的各種使用習慣,例如睡覺時把智能手機放在床邊或床上,或是當半夜醒來時會很自然地立即檢查智能手機,另外也很多用戶在睡覺時不會把智能手機切換至靜音模式。此外,以下圖表亦詳細顯示了臨睡覺前使用流動裝置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令人易感沮喪的15份工


若你的工作能為世界帶來美好, 恭喜! 因為在你每天開開心心上班去的同時, 不少人將帶著沮喪的心情面對新一天的工作。
CNN Money最近的報導, 在Payscale.com的一項調查中, 平均只有1%的打工仔認為他們的工作正為世界帶來負面影響, 但有15種職業, 百份比遠超正常比例......
  1. 快餐店從業員 (38.4%)
    他們認為從事的工作是健康問題的幫兇。
  2. 賭場荷官 (17.6%)
    從急需要錢的賭客身上贏錢, 為他們的心理蒙上陰影。
  3. 電話推廣員(9.4%)
    被形容成"令人討厭", 影響了他們的自我形象。
  4. 電視新聞導演 (8.1%)
    報導負面新聞換來的正面收視效應, 令他們生活在灰暗之中。
  5. 酒吧調酒員 (6.7%)
    不少調酒員認為他們的工作增加了酗酒者和醉駕意外。
  6. 收數佬 (4.9%)
    欠債人士,大多陷已財政困難。向他們討債,明顯是落井下石。收數佬會感內疚。
  7. 時裝設計師 (4.9%)
    個人形象低落是不少人面對的問題,時裝設計師的作品,會令他們覺得自己更不濟。
  8. 投資銀行工作者 (4.6%)
    他們看到毀家滅族式的風暴來臨,從中獲利,但內心並不好過。
  9. 資深律師 (4.4%)
    即使他們有著,導世向善的機會,但大部份人還是為錯的人打著錯的官司。
  10. 信用管理經理 (4.1%)
    他們心裡知道,很多合符資格的借貸人士,其實無力償還,而最終,他們也會陷入財務危機。
  11. 零貨員 (3.7%) 
    他們要令人多加花費,購買他們本來不需要的昂貴衣服、玩物。就算試穿者如何醜怪難看,也要作出讚賞…… 
  12. 法律助理 (3.4%) 
    如第9項的資深律師一樣,他們心知道,很多客戶也壞事做盡。
  13. 廣告從業員 (3.3%)
    廣告就是騙人的啦!有哪些人喜歡騙人呢?
  14. 保險賠償量算員 (3.1%) 
    保險代表面對意外死者家屬,要站在公司立場,盡量壓低賠償數字,受盡良心責備。
  15. 石油鑽探員 (3.1%) 
    雖然在美國,石油鑽探員的薪金最高,但他們為了滿足客戶的變態需求,要親手破壞地球。

消化舒服吸收超多這樣吃


此時此地「一般人」吃的「一般食物」,都是難以消化的、營養成份極低而且人體無從吸收的,而且「一般人」的「一般吃法」也是極端不利消化吸收養份,反而令身體既積毒又勞累、傷殘。
隨便舉例(都是本地的家常菜和食肆最受歡迎的菜式):菠蘿包、腸粉、酸辣湯、芥蘭炒牛肉、魚片粥、普洱茶、碎牛肉意粉、雜果沙律、番茄炒蛋、清補涼湯、合桃糊、豆腐花、粟米斑塊、腸仔通心粉、牛奶麥片……。
這些都不正是大家天天吃得到的、不當作怎麼一回事的菜式嗎?
它們無一例外正是上文形容的欠理想食品。我們周圍的人十之八九窮此一生就是一年到晚輸入這個檔次的生命燃料,活出這個檔次的人生,大家的共業打造了這樣危如纍卵的21世紀文明。
請看這些食品的真相:
  • 本該有的天然營養,往往欠奉:由於現代工業化商營式農耕長期採用劣質品種劣質肥料劣質操作模式在劣質的土地上生產,絕大部分食材天生的養份七折八扣,甚至蕩然無存(即使「有機」產品亦無保証)。— 假設因而平均只有10%養份可被身體接收。

  • 養份早已破壞變質:由於工業加工(例如保鮮程序)和烹調(加熱到41℃以上),食品生產出來原本仍然存在的養份極難被人體吸收利用(牛奶中的鈣和蛋白質正是最佳例証),於是食品對人可以提供的補益又再七折八扣,甚至蕩然無存(有時甚至是負貢獻:例如牛奶裡所含的鈣令人體消耗流失更多鈣,導致越喝牛奶人體越欠缺鈣)。— 假設因而平均只有20%養份可被身體接收。

  • 身體狀態不利消化吸收:由於咀嚼不足(皆因吃得匆忙、吃得不夠專注等)、津液不足腸胃運動不夠(因為疲累心情欠佳等),食物再多養份,亦只會穿腸而過,白白浪費(更糟糕的是變成廢料在體內積毒,引發百病)。— 假設因而平均只有30%養份可被身體接收。

  • 處理方式不當:由於未能採用符合自然的方式去處理過才吃,食物的養份有相當部分無法好好吸收(例如種子必須發芽,但我們吃米飯、小麥、果仁等等絕少發了芽才吃)。— 假設因而平均只有50%養份可被身體接收。

  • 進食方式不當:由於每餐同時吃進肚太多不同種類的食品,尤其是屬於不同本質的食物(蛋白質、澱粉質、脂肪等),再加上進食次序不當(例如先吃難消化的食物),導致消化過程倍添艱難(例如消化液相剋、彼此抵消),結果食物中的養份又更多無法吸收。— 假設因而平均只有50%養份可被身體接收。
至少以上5個不幸的情況(還有更多),令食物本來該有的(營養學標榜測定公認的那些)養份,絕大部分吸收不到:
1 x 10% x 20% x 30% x50 % x50 %  = 0.0015
即是說,「一般人」以「一般吃法」來吃「一般的菜式」,到頭來真正身體吸收到的,就是食物天然狀態本該有的養份的幾百分之一(0.15%)。
這亦即是說:只要大家一舉改變選材改變吃法,豈不是只要吃幾百分之一的份量,用幾百分之一的精力消耗,即可得到足夠(甚至超級)的養份!
詳見:飲食智慧
這,就是阿祥在此向大家推薦的、由身體力行証明出來的A++吃法。
節錄自1月出版的《A++吃法》
出處  --- 周兆祥生命流動世界

恨鐵不成鋼


「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那一個?」這個電影橋段中老掉牙的對白,竟然被中信泰富(0267)借來二次創作,在周一公布的通告中,中信先以西澳洲鐵礦正式投產墊底,一啖沙糖之後,才晴天霹靂地披露正被鐵礦的礦主告毁約,要求終止其採礦權。
這個中信於2006年重鎚出擊的鐵礦項目,恰稱一波三折,投資額較原來翻了3倍至78億美元,投產日期七度押後,而且2008年更因為它而炒燶了澳元Accumulator,前主席榮智健因而黯然下台。為了完成該項目,中信不但背負了沉重的財政包袱,亦賠上了聲譽。
染指澳洲鐵礦  屢遇波折
到了守得雲開,卻又節外生枝。擁有該礦的澳洲富豪帕爾默(Clive Palmer),認為按照合約,投產開始後中信要每年支付5億美元的專利費,但中信的解讀則是專利費應於鐵礦石開始出口才計算。帕爾默遂認為中信違約,並以法律途徑發爛渣。
目前看來,帕爾默靠嚇為主,為財多過為啖氣,事關帕爾默在澳洲以中國通自居,硬銷自己在中國吃得開、人面廣,連自己識得末代皇帝傅儀都嗡得出,他在內地又有不少投資,更數度安排旗下礦產公司源庫資源來港上市,奈何因為市況而食白果。
缺乏經驗  又無主場之利
他這樣的背景,不會隨便與中信反面,所以最終都會和解收場。問題是中信的糊塗帳可能又添一筆。
事到如今,相信沒有多少中信小股東,會認為這個鐵礦項目,能為中信的投資帶來多大的回報,只好抱著「好歹也硬著頭皮做下去,回收多少得多少」的心態。
中信泰富之苦,在於缺乏經驗,又無主場之利,不了解當地的法規,加上商品的超級周期結束,經濟復甦力度較預期長又弱,偏偏周期性低迷又遇上中國調整經濟結構,令早幾年對商品的樂觀預測紛紛落空。好像鐵礦石的價錢,便由去年初的高位回落55%,近兩個月才由低位反彈。
其實礦業股傷痕纍纍的個案,絕不限於中信。早前外蒙古收緊外資採礦政策,也令中國大治(0661)及蒙能(0276)在當地的項目泡湯,蝕了大本。2007年開始轉型搞礦的蒙能,接連在新疆及蒙古觸礁,隨時全軍覆沒,打回原形。即使在非洲等對中國較友善的地方,也開始對這批採礦大軍起戒心,不想被予取予攜。
變數多多  寧押注地頭蟲
我覺得,礦業絕對是高風險行業,不但投資龐大,而且屢屢受自身國策、外交關係、經濟周期、同業競爭影響,有時還人算不如天算,一場天災輕則生產受阻,重則設備損毁人命傷亡環境污染,新科技如頁岩氣開採技術,又會失驚無神出現,帶來翻天覆地變化,贏家輸家大兜亂。
當然,行業總有贏家,若要我押注,我情願押在那些有往績有經驗的、有中央為靠山的、手上有一定數量的項目可以分散風險的,最好當然是做地頭蟲而非過江龍,因為其他國家越來越懂得珍惜天然資源,情願自己親力親為,也不想被外資主導,對於中信這些不能給它們帶來技術的,做冤大頭、為國捐驅的機會很大。

孩子睇波好處多


秋天,是家長為入學面試奔波的季節,朋友見面都討論如何裝備子女,互吐苦水。以我個人經驗,最有效和實惠的裝備課程,是鼓勵孩子睇波。
八十年代讀初中時,電視直播只限偶爾的「聲寶球壇盛事」,也未有電腦上網,我靠聽BBC電台直播英國波,和看電視Brian Moore主持的「Big League Soccer」(非常「娘」的節目名)過波癮,居然勉強聽得明。我嫌中文報章資訊太慢太少(報紙沒有昨晚賽果),看南華早報體育版還未夠喉,每逢路經中環會順便買本《Shoot》雜誌。第一本在圖書館借的英文書,也是足球小說。
聽讀英文機會  多同學幾倍
為了足球,我日常聽讀英文的機會,肯定比同學多幾倍。單是精彩入球的形容詞,就學識了“great goal!”、“stunning goal!”、“brilliant goal!”、“fantastic goal!”、“sensational goal!”、 “unbelievable goal!”、“splendid goal!”、“magnificent goal!”、“marvelous goal!”、“superb goal!”、“wonderful goal!”、“fabulous goal!”、“tremendous goal!”、“exquisite goal!”、“stupendous goal!”、“breathtaking goal!”、“exquisite goal!”、“amazing goal!”、“incredible goal!”、“exhilarating goal!”、“scintillating goal!”,或者最簡單的“what a goal!”(本地評述形容詞貧乏得多,不是「靚波」就是「世界波」。 )
小朋友好勝(大人何嘗不是),接觸英文資訊又可以在朋友面前認叻,成為額外動力。
從球員的名字我也學到不少東西。很多蘇格蘭球員姓「麥」(如McStay、McQueen),愛爾蘭則特別多「Mac」(MacCarthy、 MacDonald)和「O’」(O’Leary、O’Neil),原來全是愛爾蘭名:Mc 和 Mac同源,是「某某的兒子」,O’則是「某某的孫兒」。而荷蘭名的「van」,(van Basten、van Persie),法國的「de」,意大利的「di」,比利時的「Van der」或「Van den」等,都是英文「of」的意思。
意大利姓氏大都以「a」、「o」、或「i」結尾,後來我發覺,阿根廷員也是如此(如Maradona、Mascherano、Messi),原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意大利人移居阿根廷,估計現時阿根廷人口一半有意大利血統。鄰國巴西,則有很多黑人球員,因為巴西從非洲共輸入過350萬奴隸,現時是世界上第二多黑人國家(僅次尼日利亞)。德國近幾十年大量輸入土耳其勞工,亦令德甲出現很多土裔球員,史高爾(Mehmet Scholl)和皇馬的奧伊斯更成了德國國腳;艾天托、紐尼沙軒等卻選擇報效土耳其。
球隊名稱也多姿多采。柏林圍牆倒下之前,不少叱咤球壇的東歐球會,都有帶濃厚共產重工業味道的名字,如「發電機」(Dynamo,香港音釋為戴拿模,較出名的有基輔、莫斯科、布加勒斯特、德雷斯頓、薩格勒布)或「火車頭」(Locomotive,如莫斯科、萊比錫)。英國球隊特別多叫「流浪」,實際上英文名有幾個叫法:(Blackburn)Rovers、(Queen’s Park)Rangers、(Bolton)Wanderers,原來是球隊成立之初「居無定所」,沒有固定主場,與「無家者世界杯」無關。西班牙則特別多受皇室寵幸的「皇家」球會,如馬德里、蘇斯達、貝迪斯等;香港傳媒八十年代稱為「真馬德里」等,但早已糾正過來,有進步也。
球壇多典故  歷史認識更深
睇波的小朋友,對國家名、首都和城市的認識,亦肯定比同學多:試問問唔睇波的朋友,有無聽過法羅群島、聖馬利洛、列支頓士登等國家?睇波的人,也從不混淆「摩洛哥」與「摩納哥」(前者是Morocco,北非國家,最出名是「北非諜影」城市Casablanca;後者是Monaco公國,有蒙地卡羅、法甲球隊和王妃嘉麗斯姬利)。
八、 九十年代,正值歐洲政經風起雲湧,我親眼目睹足球強國南斯拉夫分裂,沙維斯域變成塞爾維亞和黑山國腳,卡坦歷代表斯洛文尼亞,普辛尼基母親為塞爾維亞人, 但選擇代表父親祖家克羅地亞。南斯拉夫更因為內戰受聯合國制裁,喪失出席1992年歐洲國家杯資格,丹麥臨時應召替補卻連挫大熱門荷蘭和德國奪標,是現實世界最有童話味的故事。
寫了這麼多,還未到最重要一點:和孩子睇波,父母和小朋友一齊享受,正是怪獸家長夢寐以求的境界。除睇波學地理、歷史,當然亦可以「看漫畫學日文」,「行山學地理」,重點是學習興趣都是自發,過程是忘我的愉快境界,比做補充習作或強記珠心算有效得多。我唯一擔心,是讀者覺得我「何不食肉糜」:當四歲小孩週末有6份功課並要準備兩個測驗,怎會有閒情跟爸爸睇波?

城市的「乾淨」和農場的「不乾淨」


別人接受訪問,我在旁聽到一些問題,很有趣。我理解的問題大意是,可不可以把馬寶寶社區農場/馬屎埔弄得更易讓城市人接受,例如乾淨整齊一點、打造(問者的用字)生態旅遊、造一些如日本的精緻農業,把一棵果樹修得很漂亮,果實賣出更高價錢,相對地經濟收入便可提高,提升經濟利潤,便能在處理1城市廚餘2種出蔬菜之餘 (其實還有改變生活態度),更加提高人們支持本土農業的誘因。
這問題似乎是模糊地以從沒接觸過農村的城市人和金錢利潤的角度出發。雖然馬屎埔因種種原因,垃圾的確四處可見(如丟棄的家居用品),但我借題發揮,如果所謂乾淨,是指四處如大街般四四正正,地上沒有垃圾 (除了真正垃圾,還有如碎葉等自然物),周圍沒有昆蟲(因為城市人不少都怕蟲),或粗疏地說所謂城市人對乾淨的理解,那麼這種乾淨是一種假的乾淨,是一種高消耗的乾淨。
常聽說舊時鄉村沒垃圾,因為一來所有物品都能自然分解,或由其他生物處理,如屎尿能被微生物分解為肥(處理得宜,如用compost toilet,則甚至不會臭),廚餘可以餵狗餵雞餵豬,雞屎豬屎不是大量的話,一戶人能自行處理為肥,甚至隨手丟掉垃圾,路邊屎急尿急,只要不是一次過很大量,落在泥土裡,就會分解,不會臭。相對地,現在的城市要乾淨,要使用一大堆清潔工具,要許多清潔員工做事,換言之,就是大量的(石油)能量輸入,輸出了所謂的乾淨,換來了清潔液的污染、厭惡的清潔工作和員工浪費了的生命,及霸佔了更多生物的生存空間。用泥土、人、動植各生物做循環的清潔轉化,不是更清潔嗎?
另外,就如我發覺丟落到地上的食物其實不髒,吃了不會有事,不打藥的田裡,果實摘下來是不用洗完才吃的,到底是誰決定甚麼是乾淨,對人無害的「不乾淨」還是不乾淨嗎?
一棵果樹,如果設置得宜,能夠少打理而有收成,甚至提供生態或其他功能,是否比一棵很費工夫的精緻果樹更有價值。扯遠一點,一棵精緻果樹賺得更多的錢,錢很可能換來依靠社會的消費,而現代社會依靠的是便宜的能源。一棵得宜的果樹,可能賺得較少的錢,但供給人食物和更大的生活自主,能幫助其他動植物的生存。
落田之後,因想笨少一會兒而看看書增長知識,便諗多了一點。如果這樣算得上視野開闊了一點點的話,泥土和農村即使只是加上一個蠢腦,還是很有價值,當然錢還是要賺。
文:嘉燊  原文題為:農夫日誌

MFA


根據網上記錄,2010年哈佛商學院MBA的錄取率是12%,但美國有些藝術碩士 (Master of Fine Arts) 的錄取率只有3-4%。相比進入頂尖藝術學院的研究所,要進哈佛或許不算難。最大原因除了是學位緊絀外,每間歷史悠久的藝校也有自己的風格,例如Columbia University培養紐約藝術界的新星,School of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深信藝術家要成為公共知識分子,Yale School of Art專注發掘個別媒介的可能性...... 面試時,教授們單看作品,不喜歡你就是不喜歡你。
曾為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演詞寫手,趨勢專家Daniel H. Pink數年前已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提出「MFA 是新MBA」的大膽觀點,他認為世界將屬于這感性的一群,也就是具創造力、同理心、富藝術特質、右腦活躍的人。隨著有藝術系畢業生投身大型企業,職場遊戲規則也改變了;企業界對基本MBA的技術性訓練需求已經下降,具有藝術思維的MFA畢業生將取代MBA的搶手地位。為什麼?因為在一個連General Motors都聲稱自己是藝術產業的世界裡, MFA已成為最有型的學歷證明。
大企業人事主管現在都主動造訪知名藝術研究所招攬人才,而這股用人潮流逐漸搶走傳統商學院畢業生的飯碗。與此同時,受到消費市場轉變的影響,眾多企業發現唯一能在商品氾濫的市場上突出自家產品的方法,就是訴諸顧客的美感和情感需求。因此,力求創新的藝術家自然比可以輕易複製的普通商管技能來得更有價值。不過最令商家頭痛的應該是有多少極具性格的藝術家會肯為貴公司「委屈」做朝九晚五的工作。
那麼是什麼環境造就這些炙手可熱的商界新貴?
須知道讀MFA不是人們想像中飛到外國畫畫人體素描那般浪漫,除了不設考試,工作量跟其他科目的研究院沒兩樣:學生花大量時間創作,每週還要哽下大量的藝術史和哲學理論,看不完的展覽與Visiting artist lecture ,每科要做Presentation,寫千字文,最特別的是要在Studio visit時被校內校外的教授、藝評人、藝術史學家、策展人、畫廊老闆等用只能神會兼尖酸刻薄的說話插至體無完膚,再最後讚你一句Aesthetically pleasing (意思係話你用左幾個月時間做嘅係小學勞作,整得幾靚但全無內涵) 。
最有趣的是藝術學院內「奇人奇事」認真不少,眼界可以日日開:在身上紋了無數多士爐的同學,永遠頭頂著生雞到處走的Performance系主任,研究生在Critique week即場造愛 (不要問我為什麼這是藝術) ,在畢業禮穿成綠野仙蹤的Tin Man,學校email說有人離奇地在宿舍餓死......在絕對自由、互相尊重的環境下,易服是正常,同性戀是校內的Majority。跟朋友笑說假若你有兩個頭,在校內走來走去也沒有人會覺得你奇怪。知識取不盡,學懂尊重不同、明白「沒有什麼是不可能」反而將來一定受用。
藝術版America’s Next Top Model
讀藝術,Grading system不可靠,有部分藝術學院只有合格不合格(Credit/No Credit),作品好與壞將來自有市場定奪。如果讀者想八吓年輕藝術家在學時如何面對辛辣批評,再被無情地撕開九份,我推介美國Bravo電視台兩年前的藝術真人騷Work of Art: The Next Great Artist,製作人是Sex and the City的Sarah Jessica Parker。
十多位年輕藝術家為爭奪十萬美元獎金和在布魯克林美術館 (Brooklyn Museum) 辦個展的成名機會,把思考脈絡、創作過程等藝術家的高度機密暴露於人前。節目是Reality TV 的一貫公式—限時、鬥快,每集都提出不同的難題挑戰參賽者各方面的才能,最後由來自曼克頓藝術界的評判開會商討,決定把誰淘汰出局。雖然藝術本應是由心而發的表達,而不是為名為利、為認同、為勝利而戰,限制題目更是違背藝術絕對自由的原則,但一路看來煞是過癮,第一季決戰中最後三強的水準之高嚇了觀眾一跳,其中一位Finalist就是筆者前文「孿生麑」談及的藝術家Peregrine Honig。

延伸閱讀: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 Daniel H. Pink, Riverhead Books. 2005
圖: Work of Art: The Next Great Artist (season 1), Bravo TV.

by 

Arthur Lam

我相信藝術可以改變世界。www.facebook.com/dlroWehTegnahCnaCtrA

飲食綠化有好計


綠色人生,由「進口」開始。
飲食轉綠,內在生態回歸自然,心靈隨而轉綠。
綠色革命,確是在餐桌上開始的
樣樣都咁毒,食乜都死?
非也。以下自保之道無妨參考:
第1計:回家食飯── 餸菜即使怎樣貴,也貴不過出街吃東西。自己下廚做愛心餐全家享用,盡得天倫之樂。在家準備好午餐拿去上班上學,更省錢又安全。
第2計:做好知識裝備── 想食得安心,想趨吉避凶,當然知情好重要,懂得越多食物安全營養的知識越有利,所以不妨多讀多聽吸收知識。
第3計:光顧可靠的商號── 切勿隨便向不認識的店舖小販購買來歷不明價錢特平的食品,盡量到可信賴的分銷店號選購,習慣追查來源。
第4計: 貴買平食── 貪一點點便宜可能後果嚴重,長期吃劣質食物,損害健康,並不明智。表面上高價的食材往往並非那麼花錢,尤其是如果懂得省用善用的話。
第5計:返樸歸真── 追求貴價稀有食品既花錢又反生態,而且往往危害健康。其實長吃最簡單、普通、「卑微」的食品加上當造本區的瓜菜水果,已經足夠營養有餘。
第6計:在家生產── 最安全最省錢又好玩的食材是自己種的成品,不妨由發芽菜開始:怎樣發芽菜
第7計:分散風險── 人體有神奇的自我防禦機制,任何化學毒物入侵,都可以抵受相當的份量。超過了限額,防衛即告崩潰,導致中毒、病倒。因此盡量不要反覆吃同一來源的同一食品。
第8計:吃得其法──在優美的環境中進食、輕鬆開心地吃、放下煩惱心事、不受干擾、專注地吃、充份咀嚼,這樣才可以百毒不侵,而且充份消化食物,營養吸收更好。
第9計:提升免疫力── 身心狀態越佳,抗毒能力越棒。睡眠充足、精神飽滿、心情靚、夠運動、有晒太陽,這樣才會真真正正吸收到所需的營養,不受毒害。
第10計:盡量食生── 這樣不但最合符自然生理設計,更最低碳又慈悲:食生
第11計:盡量食本地── 尤其是多訪農墟或有機農場,這樣才找到當茬、安全、好價錢的農產品,也是大功德。。
第12計:始終要講「心」── 一個人生命有目標、工作有熱忱、肯定自己活得意義,自然身體發揮最理想的功能,「如有神助」,百毒不侵,長期活力充沛,無往而不利。
出處 --  周兆祥 生命流動世界

經過戰爭的面容


英國女報導攝影師Lalage Snow用了7個月時間, 為被派往阿富汗的17名皇家蘇格蘭兵團士兵造像。記錄了他們在出發前丶任務中和回國後的容貌。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了這個故事。
與士兵在出發往阿富汗執行Herrick 12任務前, Snow和他們一起接受訓練, 她表示身為女性, 有助令被攝對象放鬆和說出心底話。她表示: "在我面前, 他們不會感到壓力和刻意裝出一面強悍。"
在名為<We Are the Not Dead>的專輯中, 每組相片, 除了顯示面容經過戰爭洗禮後的轉變, 附加的訪問亦幫忙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
以下是其中一位士兵, 麥格里下士(Private Chris MacGregor)的故事:
11.03.2012 / 出發前/ 愛丁堡 -
”除了家人, 我最不捨得就是我的狗隻, 和牠們散步, 是我減壓的最佳方法。
没法看到電視節目, 也將會是一大憾事。至於死亡、受傷這些事情, 我盡量不想。”

19.06.2012 / 軍營#19, 納阿里 / 遇到一次IED*爆炸之後 -
"大部份人對離鄉別井表現得若無其事, 但我就覺得十分困難。
在這裡, 恐懼令你繼續生存。但我相信, 生死有命, 要發生的始終耍發生, 上帝也不能制止。如果祂有改變結果的能力, 戰場上就不會有死亡。
雖然身在戰場, 但每當聴到傷亡事件, 心裡仍然覺得悲慟。會想到死去士兵的家人。
現在, 如果你問我們在這裡的目的和可以做到什麼? 我已不能給你一個清楚的答案。就如剛才失去雙腿的阿富汗軍人....我沒有答案....."

28.08.2012 / 因傷回國後 / 愛丁堡 -
135磅重的裝備超出了我的極限, 我的雙腿支持不了。有心但無力, 這個事實我要接受。
不少基層士兵帶著憤怒和激動的心情回國, 我是其中一個。
我在接受情緒管理輔導。每當覺得控制不到憤怒, 我就帶狗到外邊走。
回到家後, 親吻完太太和孩子, 我馬上就帶著狗兒作一次長長的散步, 享受一下不必每踏出一步, 就會提心吊膽的安全感。"

*IED,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簡易爆炸裝置

原文:
伸延閱讀: 

五大臨終的遺憾


中國人有句說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澳洲一名專負責照顧臨終病人的護士Bronnie Ware,最近出了一本名為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的書,總結了人離世前的五大遺憾。
遺憾一: 為別人而活
這是人最普遍的遺憾,無論事業、愛情和興趣,太多人懼怕失敗和批評,由他人的期望主導了自己的人生路,沒有嘗試追求和實現夢想,違背了自己的天份和直覺。
遺憾二: 過度沉迷工作
生活逼人,「為兩餐」而拼命工作當然理解,但更多人讓事業和名利的追求不知不覺地令生活失衡,犧牲了家庭、愛情、朋友、健康、甚至個人的操守和原則。
遺憾三: 不懂表達感受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的柯騰和沈佳宜,女的沉醉於「戀愛最美好的時候就是曖昧的時候」,男的在自己心愛的女孩面前成了膽小鬼,怎料一場雨中吵架,一句「大笨蛋」,令二人沒走在一起,只能憧憬在「平行時空」中成為情侶。這世界,有太多人埋藏自己的感受,不應講的講了,想說的偏偏就沒有說出來。
遺憾四: 良心發現
作者指出很多人後悔沒有好好維繫朋友關係,世間的名利得失,長期扭曲我們的價值觀,不少人甚至出賣朋友,到臨終時良心發現,結果後悔莫及,但補救已來不及了。
遺憾五: 甘願痛苦
人總喜歡鑽牛角尖,加深自己的痛苦。謝安琪在近期的訪問,道出數年前的負面新聞令她窒息,患上抑鬱症,那時看到兒子無憂無慮,會想自己的世界都塌下來,兒子怎麼還那麼開心,後來才發現開不開心是自己選擇,孩子的正能量,令她學懂放下。
Bronnie Ware接觸過無數臨終人士,她所總結的五大遺憾,可會為閣下當下的這刻帶來一點啟示?
 by 

楊大偉

楊大偉 社企Green Monday創辦人,《棟篤禪》作者,曾主持新城電台節目《健康地球人──心靈環保》,積極推廣健康素食和綠色生活,並以潮的方法將佛學重新演繹,讓大家從生活中領略佛學可以是正能量的泉源 www.facebook.com/yeungdavid.hk

男女之間無純友誼


現代社會,男女一起生活、工作和玩樂,自然建立友誼。這種友誼能否保持「柏拉圖式」純潔,不發展成為戀情 ?
為解答這問題,猶他州立大學一位學生進行街頭訪間。女性認為當然可與男性做朋友,但男性郤禁不住非份之想。他的結論:男女之間無純友誼。
猶他大學圖書館調查

另一個嚴謹的學術研究,由University of Wisconsin團隊對88對大學異性非戀人朋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

同性友誼,男女有別

  • 男比女更自作多情,同時高估自身魅力,以為女方也同樣有feel。
  • 男的以為有feel就會想「去馬」。
  • 女性低估自己吸引力,認為「做得朋友就無feel」。
  • 只要對方是「型男索女」,保持純友誼就更難,男女亦如是。
  • 不過,女性對於男性朋友單身狀況比較敏感,對有女朋友的男人較不感興趣。
此外,在跟進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249人(其中許多人已婚)列出與異性友誼的好處與壞處,發現:
  • 多數人認為純友誼變成有feel是壞處,比認為是好處的高5倍。
  • 較多男性認為純友誼變成有feel是好處,比女性多幾倍,而隨著男性年齡增長,該比例就愈高。

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

以上的調查細節,證明對於異性友誼,男女看法和感覺完全不同。女性單方面以為可能的純友誼,是不可能的。正如「90男歡女愛」這一段精辟的對白:
man and woman can’t be friends because the sex part always gets in the way
90男歡女愛

來源:
Men and Women Can't Be "Just Friends", Scientific Americans, October 23, 2012
研究報告:
Benefit or burden? Attraction in cross-sex friendship, Bleske-Rechek et 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2012

以巴衝突的語言偽術


西方國家與以色列同一鼻孔出氣不是什麼秘密,主流媒體也樂於與狼共舞,有意無意將以色列美化,把衝突描繪成一字咁淺的正邪之爭。英國著名的國際新聞記者Robert Fisk在英國《獨立報》撰文,點破現時華府及歐美媒體對以色列的偏袒。
他指出,媒體愛用「針對性攻擊」(Targeted attack)、「精準攻擊」(Surgical air strike)等字眼,以顯示以色列國防軍有意識避免平民傷亡。但這些修辭掩蓋不了真相,事實明顯並非如此。反觀加沙一方就老實得多,從不強調什麼「針對性」、「精準」的語言偽術,有殺錯冇放過,而嘴上說得漂亮的以軍其實也一樣。
歪曲事實
Fisk強調,哈馬斯跟以色列本來有傾有講,哈是在以的祝福之下佔據加沙地區的:他指出,80年代,為了剷除法塔赫(另一個巴勒斯坦政權,目前勢力範圍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流亡領袖阿拉法,以色列將加沙拱手送給哈馬斯。但是現在,無人提起這一點,不然就會被標籤為仇視猶太人的納粹份子。
西方歪曲事實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英國外交大臣夏偉林指是哈馬斯先挑起紛爭,又是一個未經証實就廣泛流傳的指控。Fisk引述報道指,在衝突大規模爆發前,以色列與加沙的邊界就發生過幾宗槍擊事件,死者全是巴勒斯坦人。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將責任怪在哈馬斯頭上。
美國偽善
Fisk嘲諷華府支持以色列自衞,但又要扮中立;以色列用以空襲加沙的軍火不就是美國提供的嗎?
Fisk總結指,以色列以「國家面臨毀滅」之名,對巴勒斯坦人肆意欺凌,挑起其他阿拉伯國家不滿,最終或將自食其果,真的被毀滅。他估計,以色列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衝突只會越演越烈,而阿拉伯世界的統治者要向人民負責,不會理會美國的假意調停;以色列恃着有西方國家撐腰,到處挑起事端,十分虛偽。
If Benjamin Netanyahu believes that the arrival of the first Iranian Fajr rockets necessitates the Israeli big bang on Iran, and then Iran fires back – and perhaps at the Americans, too– and brings in Hezbollah – and Obama gets swallowed up in another Western-Muslim war, what happens then?
Well, Israel will ask for a ceasefire, as it routinely does in wars against Hezbollah. It will plead yet again for the undying support of the West in its struggle against world evil, Iran included.
Israel calls this latest bloodbath Operation Pillar of Defence. Pillar of Hypocrisy, more like.
Robert Fisk是國際知名的記者,曾多次獲得英國本土及全球性的新聞獎項,《紐約時報》形容他為英國最知名的記者。Fisk通曉阿拉伯語,從1974年黎巴嫩內戰起至2003年美伊戰爭期間,幾乎採訪了所有中東的戰事,更曾訪問拉登3次,是中東政治新聞的權威。

by the House news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醒目仔吸收知識的五招


有没有想過,在吸收新事物時,自己是最大的障礙?
Kevin Daum,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最近在Inc.com的文章分析成人的"學習障礙",也提出了五個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
Daum指出,大部份人都没有著意去想我們是怎樣增加知識。在談話間,在演講中,吸收他人提出的訊息被認作是必然的模式,但事實是,年齡的增長會令固有概念深化,腦袋能容下新事物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保持開放態度,是持續吸收的重要因素。
新看法每天都隨著世界改變而產生,若你一直抱著自己的一套才是正確的觀念,與時並進就會變成空談。
Daum的五個方法,不妨試試,看看會不會讓你把求知的障礙消除:
1/ 把内在的聲音減弱 -
你有否察覺,在别人發表意見時,内心總會有一把聲音即時把自己的想法提出,與收到的訊息同步作比較? Daum相信很多人都有。要小心了,不要讓這把聲音蓋過正在接收的資訊,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資訊本身,讓對方把整個過程完成,經過消化,才作判斷。要知道,這把内心的聲音,隨時會把有用的知識洗掉。

2/ 和自己辯論 -
萬一心中那位"異見人士"怎樣也不能讓他閉咀,起碼也要讓他幫忙。嘗試站在對方立場,和自己的看法來一次爭辯,看看有什麽可取之處。即使對方的立論最终還是站不住腳,起碼你沒有浪費時間,你會因為這個過程,强化了自己的觀點。

3/ 把好奇心燃起 -
有些人天生好奇,可能你並不屬於其中一個。但要增長知識,好奇心確實有其貢獻。嘗試養成一邊聽,一邊寫下問題的習慣。然後在網上或向可靠朋友查證。這個習作,有助你把新資訊溶入記憶。

4/ 找真相 -
没有概念真的無中生有,無論多麼天馬行空或者虚無飄渺,總有一點事實根據。下次聽到一些摸不著頭腦的資料時,先不要轉頭就走,試試看看當中有没有值得跟進之處,扮一扮偵探,從中建立自己一套推論。你或者會完善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概念,若最後證實都是無甚可取,起碼,亦增進了自己的推理能力。

5/ 對事不對人 -
樣貌、衣著、政治取向、是否相識這些都會令你先入為主,是錯失新知識的障礙。把資訊和人分開。客觀地聆聽,假如對方是如假包換的大悶蛋,用上文的第二、三、四招。

來源: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我唔知」的力量


「我唔知」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無料表現。
在酒樓吃飯,點了菜遲遲未到,要求侍應跟進,最討厭聽到侍應即時答:「好快嚟緊。」每次我聽到都有衝動想跟侍應理論,你怎知道呢?這麼多張枱落了這麼多的單,你怎知道廚房正在處理我點的菜?廚房有沒有可能漏了單?
各行各業,包括我工作的地方,我留意到瀰漫着一種不敢說「我唔知」的恐懼。有人提出問題或要求,負責這件事的人彷彿有責任即時提供答案,否則顯示自己無能。很多時候「我唔知」是最適當和最醒目的答案,卻被錯判為無能象徵,我要為「我唔知」平反。
「我唔知」失勢,元兇是社會普遍接受醒目仔風氣。最近幾個同事談起一個新加入的年輕同事,他們覺得這位年輕人很叻,我問怎叻,他們異口同聲:「他轉數很快。」我在想,轉數快「等於」叻,理據在哪裡?生命不是一場有獎問題遊戲比賽,最快答出正確答案就有獎,為何快即是好,我想不通。我冷眼看這種醒目仔風氣,所謂醒目是轉數快,話頭醒尾,舉一反三,速度比質素重要。今時今日,寸嘴等於叻,甚至是才子才女須具備的質素。
有機會的話,我想參與一班所謂醒目仔女的談話,這些人以極速過招,大家都扮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所有事情都有一個即時答案,你一句來,我一句去。我在想,問到我時,我突如其來一句「我唔知」,把這醒目派對徹底掃興。我說這句「我唔知」不是帶着疑惑表情,而是充滿自信,字字鏗鏘地說出——我唔知,但我都叻。
轉數快的人遇到難題,他們為保持醒目形象,多數會扮識,總之要有一個快的答案。不幸地,扮識從來接受不到時間考驗,很快便露底。轉數快不單只不代表叻,我認為是一種負累。轉數快的人猶如在地雷陣上耍功夫,踩地雷是遲早的事。「我唔知」是有效的掃雷器。
一班人討論正經事或傾閒偈,總有人爭住說這句話:「這件事其實好簡單……」他們想表現自己過人之處,懂得在雜亂的資料中掌握事情核心,可是,這種「結論式」修辭對討論其實有害無益,因為很可能犯了 Jumping to Conclusion的錯誤。相反,「我唔知」是拒絕 Jumping to Conclusion,太快下結論等於提早離場,離場等於退出,不可能知道這件事可以怎發展下去。「我唔知」代表「我想知多一點」,拒絕匆匆下結論,有耐性去學一些新事物,我看不到有什麼不醒目的地方。「我唔知」是顯出智慧的機會。
即使我知道答案,其實只是我以為自己知道答案,太快下結論,放棄聽下去是下策。人其實很喜歡交換心得,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也希望從別人身上拿一些東西回去。懂得說「我唔知」其實是向別人賜教的方式,頓時令別人感到重要,別人會更花心機解釋他們所知道的。「我唔知」是建立關係的工具。
我們經常提醒別人要有 open mind,接納不同主意,而「我唔知」是 open mind的最佳朋友。當我能接受「我唔知」,代表我豁了出去,我不怕別人怎看我,我想知多一點,這個新主意可能就是一個突破的創意。「我唔知」是創意的泉源。
「我唔知」其實不簡單,人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知道「我唔知」是要經過認真思考,求求其其的人根本弄不清楚「我唔知」的意義,因為他們沒思考過問題,這種「求其我唔知」是代表無知。經過思考的「我唔知」,其實牽涉一個過程,包括考慮過問題,分析過自己的知和不知,然後判斷出「我唔知」。「我唔知」是知識的根據。
在醒目仔女橫行年代,凡事要即時,要寸嘴,「我唔知」愈來愈被邊緣化,被視為無料表現,我唱反調,「我唔知」代表自信,這句話充滿力量。我沒必要知道所有事情,假如我是需要知道這件事的話,請給我一點時間去了解,遲些我再跟你談。就如酒樓侍應,他最有力的答案是:「我唔知,不過我會幫你去廚房 check吓。」
原文刊於《壹週刊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椰子療法:簡便又神奇


Coconut Fruit and Oil. Credit: Sierpniowka
Coconut Fruit and Oil. Credit: Sierpniowka
椰子油既是大自然恩賜的全能營養美食,更是最棒的天然消毒劑、殺菌劑、抗生素、防病治病特效藥。菲律賓人稱之為「瓶子裡的藥店」。
在太平洋群島、泰國、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等地世世代代的居民都主要將椰子油作為食用油,並且大量吃椰肉,健康極桂。他們甚至讓初生嬰兒喝椰子水,來補充母乳不足,嬰兒斷奶時,亦以椰青肉作為主食。
現在是我們醒覺的時候了:讓阿祥告訴你椰子怎樣治百病、幫大家過綠色生活。
相信你從未想過:椰子原來是天賜的治百病神奇藥物,價廉物美,輕易拿到,安全無副作用又方便功效神奇,誰都可以簡簡單單做自己的醫生!

椰子可以療治什麼疾病?

歷代以來椰子都是用來醫治以下疾病,功效顯赫:
發燒、流行性感冒、感冒、傷風、咳嗽、腎結石、 牙痛、胃痛、便秘、支氣管炎、哮喘、月經問題、念珠菌感染、肝硬化、糖尿、濕疹、鼻病、食物中毒、心臟病、高血壓、失眠、低血糖、肥胖症、骨質疏鬆症、靜脈曲張、動脈粥樣硬化、愛滋病、曬傷、燒傷、扭傷、瘀腫、水腫、身體虛弱、牙周病、蛀牙、吐血、頭蝨、寄生蟲、皮膚痛、癌症、頭皮屑、口臭、蟲咬、性失調、麻疹、多發性硬化症、牛皮癬、肌腱炎、子宮頸感染、氣喘、過敏症、關節炎、胃酸倒流、肺結核、傷寒、各類潰瘍、痢疾、耳病、眼病、痔瘡、黃疸病、壞血病、脫水、老人斑、痣、軟骨症、前列腺腫大、軟骨病、疣、粉刺、營養不良、水泡、體臭、尿布疹

椰子研究中心報告,已知的椰子療效包括

• 殺死各種病毒:濾過性病毒、流行性感冒、皰疹、麻疹、肉瘤病毒、合胞病毒、人體淋巴細胞病毒、水泡性口炎、巨大性病毒、白血病病毒、肺炎病毒、C型肝炎、SARS、愛滋病等等。 殲滅各種細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司特菌、胃幽門螺旋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無乳鍵病毒、A,B,F,G群鍵球菌、革蘭式陽性桿菌、革蘭式陰性桿菌、潰瘍、喉嚨感染、泌尿道感染、蛀牙、牙周病、肺炎、淋病等等。
• 殲滅各種真菌和酵母菌:假絲酵母菌,癬,香港腳,口瘡、尿布疹等感染等等。
• 驅除各種寄生蟲、迴蟲、蝨子、賈第蟲等等。
• 預防癌症,特別是乳癌、大腸癌。
• 提供快速能量營養來源。
• 提升能量和耐力、體力,令運動成績更佳。
• 改善消化和吸收,包括維他命、礦物質、氨基酸等養分。
• 改善胰島素分泌和血糖的利用。
• 紓緩體內胰臟和酵素系統的壓力。
•V紓緩急性胰腺炎的症狀。
• 紓緩糖尿病所導致的各種健康危機症狀。
• 紓緩吸收不良症候群(Malabsorption Syndrome)以及纖維囊腫所產生的問題。
• 提高鈣和鎂的吸收並健全骨骼和牙齒的發展。
• 防止骨質疏鬆。
• 紓緩膽囊疾病的症狀。
• 紓緩解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等症狀。
• 改善腸胃消化功能。
• 解除痔瘡所造成的疼痛和不適。
• 降低發炎。
• 支援細胞修復和癒合。
• 支援免疫系統的功能。
• 改善膽固醇的比例,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心臟健康。
• 保護動脈不受傷害,防止動脈粥狀硬化以及心臟病。
• 防止蛀牙及牙周症。
• 產生抗氧化劑的保護功能。
• 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之害,防止提早衰老以及各種退化性疾病。
• 改善人體必須脂肪酸的利用並保護它們不被氧化。
• 減輕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
• 減緩良性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擴大)症狀。
• 預防膀胱及腎臟的感染。
• 消除腎結石。
• 預防肝臟疾病。
• 增強甲狀腺功能。
• 提高新陳代謝率以減輕多餘的體重。
• 可以防止肥胖、超重的問題。
• 在皮膚上形成化學屏障,保護皮膚不易遭致受到感染。
• 減輕牛疲癬、濕疹、皮膚炎的症狀。
• 保持皮膚的天然化學酸鹼度平衡。
• 軟化皮膚並解決乾裂及皮膚脫落的問題。
• 防止皺紋、皮膚萎縮及老人斑。
• 促進頭髮和膚色的健康外觀。
• 避免太陽光紫外線輻射所可能造成的傷害。
• 控制頭皮屑。
• 比其他油脂有更低的熱量。
• 不像其他油脂般耗盡體內其他抗氧化劑。
• 不像其他食用油先儲存成身體的脂肪,椰子油可以直接被人體用來產生能量。

怎樣用椰子治病?

便秘
• 早餐吃大量木瓜。兩小時後,喝1湯匙椰子油。
• 如果仍未有明顯效果,連做三幾天。
疼痛
• 將椰子油加熱到約60℃。
• 塗在身體上任何疼痛的部位,用心做按摩──力度視乎位置和情況而定。
• 每天喝一杯椰青水,以及3湯匙椰子油。
老人斑
• 每日在有斑痕的部位塗擦。
• 每日服用3湯匙椰子油。
咀唇爆裂、皮膚炎
• 將椰子油加熱到約50℃
• 塗在有問題的部位,用心做按摩,每兩小時一次。
牙周病、蛀牙
• 每日用椰子油混合蘇打粉刷牙。
• 將椰子油含在口中,盡量放在有牙齦的部位,5-10分鐘後吐進溝渠或廁所(不宜喝下肚)。
(流動生命設計了特別有效的牙粉,電3428 2416訂購。)
護髮
• 將2茶匙椰子油加熱到70℃塗在頭髮上,用心做按摩;然後用熱毛巾包裹頭髮30分鐘。
• 天天用椰子油按摩頭髮,既亮麗又令頭髮更健康青春。
痔瘡
• 在患處塗上椰子油,輕輕反覆按摩,每日4-6次。
• 每日喝3湯匙椰子油。
• 多吃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
蚊蟲叮咬
• 在患處塗椰子油。
頭虱
• 用木梳大力梳頭;用椰子油塗抹頭髮,反覆按摩;
• 最後再用密齒的木梳,將各部位的頭髮一一梳理,由髮根開始到髮尖,共2次。
流鼻血
• 用手指蘸滿大量椰子油,塗在鼻孔內壁,反覆按摩一會讓油流進鼻竇。
扭傷
• 用冰塊放在患處,可以止痛;15分鐘後,將加熱至40-50℃的椰子油塗在患處及附近,用心做按摩;
• 每日做4-8次,視乎嚴重程度而定。
防曬傷
• 曬太陽之前預先將椰子油塗滿暴露的皮膚上;
• 若曬傷了多多塗上椰子油輕輕按摩;
• 多多吃椰青肉及椰子油。
椰子飲食療法是怎麼一回事?
就是日常生活中處處讓椰子祝福自己。
具體實行:很簡單,由今天開始,從此
• 改變食油選擇----絕對不再吃人造牛油,廚房所有用油都盡可能改用椰子油代替。小量冷壓的橄欖油、阿麻籽油、山茶花油、腰果油、杏仁油、牛油果油亦不錯。
• 多多吃椰青喝椰青水。
• 也盡量多使用椰子產品,例如椰肉、椰糖蜜、椰子小食、椰奶等,並且用椰子油來護膚、治百病。

怎樣實行椰子食療減肥?

其實只要採用椰子飲食法,不但瘦身功效神奇,而且各式各樣的病患消退,精力充沛,皮膚亦更靚呢。
怎樣吃椰子治糖尿?
糖尿的問題主要是糖,此病的成果在於長期吃了大量不利健康的食物。
歷來醫治糖尿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病人吃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但要忌食精鍊殼物及糖等簡單碳水化合物,只吃複雜的例如整全殼物及水果,因為前者令胰臟過勞,迅速提升血糖至危險水平。要少吃脂肪是為了減肥及減低心臟病發的風險。
精鍊食物油(人造牛油等)導致糖尿,戒食此物糖尿病情即有起色,這個已是今天醫學界的公識。有小部分的油(例如橄欖油)不會令糖尿病情惡化,可是含熱量仍高,不利減磅。
只有一種油即可治糖尿,又不會致肥,那就是椰子油──它能夠控制血糖,維持正常水平,因為它不會令胰臟過勞,又幫助全身的細胞不靠胰島素或其酵素而攝取能量。

怎樣吃椰子治肝病?

多吃椰子,肝病早癒,原因有二──它控制體內各器官的有害病毒;它制止自由基形成作惡(自由基在肝臟搗亂,可令癱瘓,人死亡)。
椰子本身並不防微生物侵襲,天下間所有植物包括它們的種子,都有可能受到細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危害,椰子並不例外,可是我們吃了椰子之後,它在人體內卻會變成毒物微生物的克剋星,將它們趕盡殺絕,偏偏又對人體無害。

怎樣用椰子油清除寄生蟲?

我們過現代生活,非常不健康,人人體內都有數十數百條寄生蟲活在腸道內,長期造成身心靈的破壞,用椰子油清除它們最有效,天然又安全,絕無不良副作用或後遺症。
辦法很簡單:
1. 選一天可以不用開工的日子,留在家裡;
2. 整天清淡飲食,只吃半飽;
3. 早午晚餐之後,吃1杯乾椰肉(注意乾椰肉比鮮椰肉更有效,若找不到,亦可吃2杯鮮椰青肉);
4. 晚餐之後2小時,喝下瀉鹽水。

椰子療癒故事:

膽固醇恢復正常
我過去5個月每天吃湯匙的純鮮椰油,膽固醇一直保持在187,低密度脂蛋白(LDL)68,高密度脂蛋白(HDL)93,極低密度脂蛋白(VDLD)24。    ──Nancy
血壓恢復正常
我在自己平日慣喝的茶中放一些純鮮椰油,它溶掉了;然後我打開一粒100毫克的CoQIO的膠囊,把裡面的粉末放在椰油上,它又溶在油裡,我如常飲下那杯這次加了料的茶,它大大降低了我的血壓,我因此不再需要藥丸了。    ──Hans
牙齦病治好
我開始食椰子油之前,牙齦有些又軟又紅的潰瘍斑點。我為此大感不安,因為自己患了糖尿病,牙齦疾患對糖尿至為不利。自從喝了椰子油之後,牙齦回復健康了!    ──Megan
念珠菌病患治好
我開始了吃椰油,幾個月之內椰油令自己的身體免於念珠菌病,又減輕了低血糖症狀,椰油也令我再不渴望吃糖,身體可以免於酵母過度生長。我有生以來從未感覺這麼好過。  ──Ramesh
肝炎治好
我患了C型肝炎,吃了椰油6個月之後,再去做體驗,結果病毒載體數量低到無法偵測。難道這是偶然的嗎?   ──Nancy
流感治好
由於工作性質,必須接觸許多病人,尤其是在傷風與流感季節。兩年前開始我定期吃椰油,從此自己的傷風和流感次數和大大減小,強度大大減輕。每次受到流感病毒感染,我會每3小時服1湯匙椰油,直到症狀消失為止。我次次都這樣做。最長那一次是32小時,最短那次是12小時。  ──Joe
關節炎、失眠症、過度症齊治好
過去幾個月我嚴重失眠,向醫生要了一次安眠藥,隔天起床感覺更差。自從吃了椰油,現在天天睡足8小時。還有,原本我的手、脊椎、膝椎都由於關節炎而疼痛,竟然消失了。現在右手小指的關節偶然也刺痛,懷疑是因為僵化造成的。實在難以相信自己所有病痛竟然那麼奇跡改善,只不過是由於吃椰子奶椰子油。一連預期這些病痛遲早復發,一直未曾發生過。
另一個好消息:慢性過敏也消失了!這個症狀困擾了我很長時期,我的個性也起了變化。這一切一切,都只可以歸因於椰油,因為生活中沒有其他改變過。  ──Rhea
痕癢止了
吳太的女兒被小昆蟲咬過,腫起一大塊,痕癢難忍。她在睡前替女兒在患處塗椰子油,翌晨睡醒,皮膚完全消腫,也不再痕癢。
減肥成功
Chuek原來的體重是316磅,穿52吋褲子。吃了椰油之後,體重變成了256磅(共減去了60磅)。他我20歲的兒子和他一起這樣做,3個月之內由203減到177磅。他吃東西從來沒有計算熱量。 
癬醫好了
我的兒子腿上生癬,3個月用西藥仍然醫不好,頻頻復發。後來我用椰子油塗在患處,兩日後癬完全消失了,簡直難以置信。還有幾個子女都飽受蟲蟻叮襲之苦,傷口痕癢難當,雙腿處處抓破皮膚。我用油塗在患處,痕癢很快止了,傷口復原了,連蚊蟲也不再干擾他們了,實在又是難以置信。
現在我不再相信一般的醫藥,我生了病,都是用天然的椰子油解決問題,如果繼續病下去才找醫生──不過從未試過,不是好神奇嗎?    ──美國人,T
膽結石醫好了
故事的主角是城中一位商界翹楚,快50歲,主管英國多間超巨型連鎖店,日理萬機。他不時腹部劇痛難當,辛苦得死去活來,已經有20年是這樣,醫生照X光証實,是膽石,但是他想起剖肚就怕得要死,寧可忍完再忍,希望有一天奇蹟會出現,不再受罪。後來他偶然讀了一些關於果菜汁治病的資料,又結識了一位資深的療癒師。療癒師對他說:我教你一個方法,可以從此一了百了,不會復發,但是要痛苦一下,比以前的更不好受。如此這般這位強人接受了挑戰,他開始由早到晚不斷喝熱檸檬水,每天10-12杯,另外再喝紅蘿蔔+紅菜頭+青瓜鮮榨出來的汁,每天6杯。到了第2天,他感覺到腹部陣痛,不時出現,每次10-15分鐘。到了第6天,腹痛劇烈難當,他辛苦得在地上打滾整整半小時。然後,疼痛驟然消失,過了一會他上廁所,小便排出一些泥狀的物體,夾著一些小石塊。當晚,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癌症醫好了
菲律寶一位女強人Julie在1988年2月體檢完全正常。到了10月乳房被驗出乳癌第4期,切割了腫瘤做了化療。2001年,被驗出有頭顱癌,由於細胞擴散到接近大腦,情況危急,做手術只是局部成功。於是她決定了返鄉下休養。偶然看到關於椰子油成功醫治愛滋病的研究資料,她推想椰子油也可以醫好自己的癌症。由那時開始,她每天喝3-4湯匙椰子油,又用椰子油下廚做菜,做點心,並飲不少椰子汁。5個月之後,她回到醫院檢驗,居然証實病情減輕了大半。後來繼續大量服用椰子產品(肉、水、油等),不久完全康復。
愛滋病醫好了
Tong,菲律賓人,赴中東工作,不幸染上了愛滋病,痛苦莫名。他的愛滋病毒早已遍佈全身,整個人嚴重消瘦,患上了肺炎、口腔念珠菌病,慢症疲勞綜合症,長期發燒、不斷咳嗽,無法下床,皮膚由頭到腳脫落皸裂,頭髮大片大片脫落。醫生都認為他不可能再活3個月。他沒有錢延醫治病,當地政府的衛生部門叫他去找研究椰子油治愛滋病的戴里物博士(Dr Conrado Dayrit)。在這位博士指導下,Tong每天吃6湯匙椰子油,又用椰子油塗抹各處受感染的皮膚。8個多月之後,Tong上述所有病患消失,皮膚完全治癒,重新長出新頭髮,體力恢復。(詳見Bruce Fife, Virgin Coconut Oil: Nature’s Miracle Medicine,中譯《自然界的神奇良藥──初搾椰子油,該書流動生命有售。)
痛症醫好了
婦人珍尼由盤骨到服跟長期雙腿劇痛,原因不明,只是肌肉或骨疼痛,與關節無關,凡是躺下則痛楚倍加厲害,因而夜夜難眠,長期吃止痛藥。她順從過來人指點,開始天天吃椰子油,十多天之後雙腿幾乎不再痛了,此後只是偶然隱隱出現,但比以前已經大大改善,從此晚晚睡得好,整個人康復。
斷食效果特佳
Paul長期受到牛皮癬困擾,背部疼痛,做過斷食。在朋友介紹下,他嘗試做7天椰子水斷食:每天只喝120安士液體,其中一半是椰子水,一半是清水加小量海鹽。結果他發現這樣做斷食,跟以前用別的方法做(果汁斷食等)身體狀態明顯不同,因為整個人精神飽滿、頭腦異常清晰。7天之後,減了7磅,背和頸不再痛,視力比前改進,皮膚更變得像初生嬰兒那麼嫩滑、細膩、牛皮癬不再復發。
濕疹醫好了
Angie的兒子兩個月大開始長濕疹,到了1歲半時全身90%覆蓋,皮膚得像鱷魚皮,而且週期性行為乖異、失眠、皮膚炎大面積發作。她學到了造克非爾汽水(將水克非爾加椰青水,讓它發酵一天而成),天天給兒子喝。從此,濕疹不再發作,幾個星期之後,兒子皮膚恢幼嫩,整個人不再煩躁不安搞事,變成開心活潑的小朋友。
自閉症醫好了
Jackie的兒子7歲,患上了自閉症,西醫診斷為嚴重金屬中毒、腸道功能失調。她學到了造水克非爾汽水(見上段),用它來給兒子喝,希望清洗排走體內的毒物。結果:馬上見效,他本來鼓脹的肚子縮減了,排便回復正常,不再時常肚餓。不久,他的黑眼圈消退,做事情開始積極、主動,專注力提升,樂於與他人溝通。
不再嗜糖,減肥成功
Martha患了肥胖症,努力減磅前後10年,不斷失敗。長期強迫性吃甜品,疾病纏身。她學到了自製水克非爾汽水,幾乎即時不再渴望甜食,短時間內體重下降50磅,健康回復了正常,無病無痛。
鼻竇炎醫好了
Winnie Kwok 30多歲,患了嚴重的鼻竇炎,眉心和耳朵後經常疼痛,西醫叫她做手術。她買了一瓶椰子油,用來塗抹鼻腔。連續塗一星期,疼痛減退,不用再動手術了。
灰甲醫好了
李先生患了灰甲,試過各種方法都失敗。他試用椰子油加牛至油天天塗抹,一星期後灰甲退去,後來慢慢健康指甲長了出來。
燙傷醫好了
Joyce Chan手指給熱開水燙至3級燙傷,連手皮都捲起來。她馬上將椰子油塗在患處,再浸冰水,連續使用椰子油一星期,患處迅速痊癒,連疤痕都不見。
月經失調醫好了
Katie是個30歲的職業女性,打從少女時期開始,次次月經都辛苦得死去活來、癥狀包括抽筋、胃痛、完全失去活力、情緒失控,不斷要食西藥來支持下去,個個月都為此而告症假。她的生活一直受到此事嚴重干擾,事業前途亦告急。後來,朋友介紹她喝椰子水。她開始了每天喝3次,約合計1000cc。很快,她完全沒有上述的問題了,重過健康生活,開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