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re you like and respect yourself, the more you like
and respect others, and the more they like and respect you.
Brian Tracy
and respect others, and the more they like and respect you.
Brian Tracy
澄心有靜心的意思,晉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唐王魯复逸句:「清泉繞屋澄心遠, 曙月銜山出定遲。」。澄心的狀態給予空間反思: 從而能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的需要,更瞭解自己別人的需要。
先容許我提出一個問題:關懷/關心是怎麼樣發生的事呢? 一般人接受關懷,是有「四步曲」的,首先關懷者從「聽到 /看到」被關懷者所需,繼而作出相關的「關懷行為」, 然後被關懷者「傳釋」關懷者行為,隨後是感受到「關懷」(也有可 能是別的感受 ),再作出回應── 這不是一個新的說法,但卻是被遺忘的現實。人提供關懷, 往往從自身的角度或習慣出發,不能「聽到/看到」 被關懷者真所需。關懷者要讓被關懷者感受到關懷, 不只是作出一些「關懷者行為」就了事, 還要看到對方真正的需要和瞭解被關懷者要如何「傳釋關懷者信息」 。
現在先談所以如何「聽到/看到」 (關注)被關懷者真所需從而作出「真心的關懷行為」? 在關注對方時,在知性以外,還要加上感性。「關注行為」 應是在澄心的狀態下感受,才可「聽到 /看到關懷者」真正所需。如果澄心做得不好, 被關懷者就沒有可能「感受關懷」。
尤其是對於關懷長期病人的,日復日,年復年。。。 在慣常的日常 關懷中,會令我們對真實的感覺,知覺和反應越來越標準化,被動, 麻木和遲鈍。對別人的關心變得自動化地習以為常,長久下去, 反而會逐漸失去觀察內心真正需要的能力,缺乏敏銳的洞見。 澄心的任務,就是要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變得活潑。 由於澄心地觀察世界是給人一種新鮮及奇特的感覺, 這可使我們對身邊的人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這種清新的感覺可能使我們更真實和直接地經驗和接觸到他人真實的 內心世界。
(如何達致澄心的狀態:首先留意自己的呼吸和當下的狀態, 再給予空間自己及對方,最後是用心及清潔地觀察,聆聽對方。 所以如果我們想重啟我們的澄心狀態是有三個重點的,1) 處境與感受: 我們需要不了解並且意識到彼此的處境並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從而向對方提出的切的慰問。2) 保護與相信: 面對這個艱難的時刻, 彼此需要把持一分信念, 就是相信大家的關係並堅守合一的心。3) 喜樂與平安: 心中要緊記, 關懷的行為是要讓對方感受到喜樂與平安的, 並不是簡單的為了關懷者能夠付出關懷而滿足。)
另外在我們關心別人的時候,我們須留意被關懷者如何「傳釋」 關懷者的行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理性地分析事情。事實上, 與其說我們的生命是有理論以及一大堆密集和復雜的知識系統組合而 成,不如說我們的生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所組成的。 的而且確我們不是從理論發展出來。更不能從理論去了解、 關懷和滋養自己。理論是我們諒解自己 /別人行為的一些工具。而從每一個個體獨特的經歷的故事中, 我們便能理解每一個個體的獨特生命。 所以我們的是透過講述及聆聽一些屬於自己及屬於別人的生命故事來 確立關心及滋養生命。在基督教,我們的主耶穌就是說故事大師。 他非常擅長用比喻來關心別人。 這種說故事的特點就是不強迫別人接受,若有人聽了她願意接受的, 就得著關懷和滋養。
後現代社會所產生的思想及價值觀, 對我們如何去關心別人士帶來一種很大的衝擊。 現今多元化的社會堙A我們應該給予別人,包括自己,更大的空間。 所以一些活生生的見證以及個人生命的見證, 往往被一些理論可能更能夠關心別人的心靈。當我們要關心別人時, 聆聽,講故事可能遠比一些學說或理論更有說服力。 因為說故事能給予被關懷者一個極大的空間去「傳釋」 關懷者的的意義。
所以大部分人能夠接受的關懷,大都是透過個人經歷, 故事和見證而來的。現今的時刻, 我們必須正視我們在關心別人的土壤中的荊棘和石頭(如: 個人主義)。因此我們關心別人的時候必須從別人的角度出發。 種一棵關心的樹,要真心的關懷是無法速成的,正如聖經上所說的, 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要在心中種一棵關心的樹, 我們需要有長遠的眼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