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Perception is projection ~ 我們所觀察的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世上事物的發展,隱含著不少偶發因素,所以難以百分百肯定其中發生的因果和

必然性。雖然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或經驗告訴我們有甚麼事情將會發生,但這些結

論都無法肯定哪是最好的。我們面對世事的不確定性,是怎樣決定事情的呢?

有一次筆者和太太及岳父岳母一家人上大陸旅遊時,看見對面街有一間買台灣

米線的小店,我岳父一看,就笑說「你們看,是珂士(痾屎)麵線...。」太太跟著

說「才不是呢,是阿士麵線...。」他們就是爭拗不休。一方說「我食鹽多過你食

米」,另一方則說「你是否需要帶老花眼鏡!」試想一下,我太太認為誰是對的呢?

當然是她自己;而我岳父又認為誰是對的呢?當然也是他自己。以過往經驗來說,

他們最少會爭拗一星期。所以我和岳母商討後,決定花少許時間,走到那店舖前

把事情弄明白。最後發現原來上面寫著「阿土麵線」。誰對誰錯?兩個都錯!但最

重要的不是對與錯,而是從中發現我們都不夠客觀。我們都是按照自己的內心世

界來決定事情。

那麼我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形成的呢?首先,我們的大腦透過五官接收外在的

事件(每秒約2百萬位元),然後,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對這些所接收的數據(事件)

進行處理。因為我們在同一時間需處理5-9組事件(約每秒134位元),在這個處

理的過程中會自動的進行刪減、扭曲和一般化。

第一部分:刪減

甚麼是刪減呢?我們的大腦在每秒鐘會接收到超過兩百萬的資訊流,這些資訊

數據太過龐大,因此我們的大腦需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刪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眼大睇過龍」。

第二部分:扭曲

扭曲就是我們對於外面的資訊進行處理的時候,讓這個資訊變成為符合自己的

觀點與角度。上述亞土麵線就是一例。

第三部分:一般化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數據的時候,還會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就是一般化(或稱

歸納法)。例如一竹竿打一船人。

從上述的模型來看,我們可以從同一的事情(物)上,看到、聽到和感覺到不同的

東西或意義出來。所以在互相溝通的時候,我們的詮釋不一定是對方心中所想的。

所以當我們下一次要判斷對方對或錯的時候,不妨給對方更多空間去解釋。因為

當大家討論問題時,很容易跌入二分思維,就是非黑即白,不是你錯就是我錯。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討論(discussion)問題時,可以是兩個都對又或是兩個都錯。所

以如果想有真正的對話(dialogue),我們就必須走出「我的」狹隘思維。因為討論

是有立場的,有可能帶來爭論;而對話則是沒有立場的,是透過聆聽從而帶來理

解。討論常指出對方的錯誤,希望改變對方;對話則以問題的澄清來支持對方。

多點對話,少點討論,可以增加彼此瞭解。

關係本來就是植根於信任,信任的基石就是澄心對話。每當我們打開心窗(澄心)

對話時,對方的說話就如迎面送來的清涼空氣,不再是爭拗。我們必須尊重每個

人的內心世界。人生的事情是多變的,沒有人能夠預計何人何時會有甚麼際遇,

或說出怎樣的話。人人不同,各人所說的都有各人認為的道理。在我們生命旅程

中有很多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包括我們的家人、伴侶、朋友、同事、師長、同學,

甚至乎不相識的陌生人。因有他們同行,我們在生命旅程中才不至感到孤單寂寞。

所以當我們與各人相遇的時候,就是一分相遇、相知、相識的情緣,足以為我們

每段人生旅程留下美好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