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從新學習坐姿


via furmanifesto.com
即使腰骨挺直,長期座在辦公室,面對電腦,仍然導致周身骨痛。你不禁問,為何坐姿「正確」仍肩頸背痛?
美國脊椎專家 Esther Gokhale 指出,挺直腰桿丶膝蓋呈90度彎曲和頭丶頸不向前傾,這種一向被認為「正確」的坐姿,原來並不一定健康,更會對脊椎造成負荷,對健康毫無好處,如下圖的不健康坐姿,盆骨傾後,弓起腰,令脊骨形成 C 型(圖左);或過份挺直腰骨,令腰椎承受過多壓力、附近肌肉也繃緊(圖右):
不健康坐姿


Primal Posture: 「原始坐姿」最健

在世界各地觀察人的自然企姿與坐姿,Esther Gokhale 歸納得最健康的 "Primal Posture" (原始坐姿)。
該姿勢利用人體骨骼的自然支撐力,比肌肉鍛鍊更能為我們抗衡疲累和減少勞損。除了醫治患者,Gokhale 亦在自己創辦的研究所,開班教人正確坐姿,並且鼓勵患者與朋友、同事一起上課,互相督促改善坐姿。

「原始坐姿」要點

盆骨傾前,肩膀輕微向後,放鬆,令脊骨廷直,形成 J 型:

矽谷症候群

全憑觀察歸納出來的 "primal posture" 並不是學院研究結果,但受到不少矽谷企業如 Google 與甲骨文的高層、才俊追捧。當地的專才不時要對住電腦、開會與坐飛機公幹,令他們有不同程度的肩頸背痛,所以被醫生稱該類腰脊問題為矽谷症候群 (Silicon Valley Syndrome) 。他們經過 Gokhale 治理後,痛楚神奇消失,並介紹數以千計的患者來訪。
在 TedX Stanford 的演講中, Gokhale 示範一種稱為 "stretch sitting" 的坐姿,為我們舒緩頸丶背酸痛。

其他療法

做運動、瑜伽,針灸與脊椎矯正,都是些新式療法減低腰背痛楚。傳統根治背痛多需開刀,但愈來愈多人覺得開刀手術無用兼濫用,所以轉向新療法。 

美國人多腰背痛

根據 Oregon 健康與科學大學的 Richard Deyo 醫生,有80﹪美國人都有腰背痛。他的研究團隊發現,2005年全國醫治頸背痛的開支約860億美元[1]。而另一報告[2]顯示,腰背痛是美國「打工仔女」請病假的頭號原因,令所有老闆每年損失約70億美元。

關於 Esther Gokhale

Esther Gokhale 畢業於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化學系,曾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作研究人員。由於懷孕後,患有嚴重背痛,手術後仍未能根治, Esther 決心找尋方法解決問題。她創立 Gokhale 療法,治療大眾痛症,並教授大眾正確坐姿。 Gokhale 著有 "8 Steps to a Pain-Free Back: Natural Posture Solutions for Pain in the Back, Neck, Shoulder, Hip, Knee, and Foot" 一書。
參考
[1] Martin, B., Deyo, R., Mirza, S. & et al. (2008). Expenditures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Adults With Back and Neck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8;299(6):656-664. doi:10.1001/jama.299.6.656.
[2] Ricci, Judith A & Stewart, Walter F & Chee, Elsbeth & Leotta, Carol & Foley, Kathleen & Hochberg, Marc C. (2006). Back pain exacerbations and lost productive time costs in United States workers. Spine, 31. 
-ac

by 主場綠活

主場綠活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給予老師及家長的四個學習障礙小貼士




近年政府開始增加資源服務學習障礙學生,但始終沒法滿足所有學障學生的需求。因此,老師及家長們對學習障礙學生的認識與做法就格外重要。下列是我們對學障學生的認識與小貼士,希望讓學障學生選擇他們的學習模式:

1.提供變通方式
收拾書包或抄寫黑板或聯絡簿常令學習障礙學生感到無比的困難,教師可以提示家長上網找尋通告或當天的家課冊,或是請其他家長或同學幫忙,以免學生因過大的困難而產生太高的挫折。留意不是每一個學障學生都有相同的特微,教師可以多與家長或專家聯繫,瞭解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特殊性。

2. 改善其注意力的問題
因此學障學生無法持續注意力,尤其是放學後的家庭作業常令家長/老師精疲力竭。因此,教師應接納學生的困難,給予酌量減少作業,或改變作業方式。另外,對其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可安排學生坐前排位置,或坐在較專注的學生身傍,必要時請教專業人士如何訓練。
           
3. 簡化指令/說明
學障學生多有語言表達及理解困難,不易表達及了解複雜的多項指令/說明,因此,教師應盡量簡化,一次一個意思。長篇大論只會今大家適得其反。

4.給予成功的機會
學障學生容易因自己的特殊性,而感自卑,甚至因過多的失敗失去自信心,教師應多給予成功學習的機會,多讚美學生的優點,以建立學生的信心。老師應藉由學生的不一致表現,發現學生的優點,根據學生優點提供其學習的方式。

by Ben Fung,
healing.icehk.com.hk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一次對付五種兒童專注力不足!




「我的小孩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怎麼辦?」這個問題相信是大部分家長都會碰到的孩子教養問題!事實上,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力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孩子做事情總是 三分鐘熱度,往往只能在目標徘徊,很難達到很高的成就。比如像比爾蓋茲、卡內基、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從小都曾因活力充沛,讓家長頭痛不已,但他們日後的成 就,也證明其實只要家長給予適當的協助,人人都可以發揮專長,擁有不凡的人生。
「每個孩子的頭腦裡都有專注力的成份,只不過因為成長背景引導的差異,才造成後天的差距!」職能治療師老師說,從小訓練孩子專注力,對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影響!但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兒童專注力達人阿鎧老師告訴你!
「專注力可以區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專注力類型有不同的訓練方式!」,成年人注意力約為10-15分鐘,小孩大概為5分鐘,訓練小孩專注力,必須先了解孩子不專心的類型,才能根據不同類型,施以不同訓練方式,玩出專注力提升!


1.   「聽一聽、拍一拍」玩出集中型專注力

集中型專注力指的是孩子遇到刺激就會有反應,比如當一台車子從身旁經過,孩子可以立即反應出車子經過,這就是集中型專注力的表現。
如果發現小朋友出現集中型專注力缺乏,可以玩聽一聽、拍一拍的刺激反應遊戲,比如可以跟小朋友說:「你在玩的時候,如果聽到拍手聲,就要馬上 停下來摸摸我的手指。」或者:「當小朋友在聽音樂時,如果聽到鼓聲,就要拍一下手!」藉由這種刺激反應的遊戲,持續訓練可以達到小朋友集中型專注力的提 升。


2.   「挑紅豆遊戲」玩出選擇型專注力

選擇型專注力指的是,在眾多目標中,選擇性只注意其中一項目標。很常碰到家長說:「小朋友看電視時,我怎麼叫都沒有反應!」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性專注力的缺乏,又或者因為刺激來源強弱,導致小孩忽略家長的呼喚!
面對選擇性專注力缺乏的兒童,訓練治療方式可朝「在適當的地方,挑出適當的物品」著手,比如:給孩子一盤混在一起的紅豆、綠豆、黃豆盤,要求孩子第一盤需挑出紅豆、第二盤是綠豆、接著才是黃豆。如此反覆的訓練,就能提升孩子的選擇性專注力。


3.   「串珠遊戲組」玩出交替性專注力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一件事情,而是一連串事情的表現。」像小朋友在做功課時,其實不單純只是做功課,裡頭牽扯到寫字、看課本、抄寫等,必須在這些動作中做轉換,才能完成做功課這項任務。又或者,當小朋友在堆積木時,其實必須牽扯到堆積木、看說明書等事項,才能完成堆積木這個 動作。
也就是說,當小朋友在從事一項工作時,突然接到新的指令,也能投入新的指示並完成新工作,之後做回原有的工作時,又能掌握及投入其中,這些表現就是一種交替性專注力。
當小朋友缺乏交替性專注力時,一般會利用多種顏色的串珠組遊戲,要求小孩必須依照規定的顏色排列來堆疊,比如依照紅黃綠藍、紅黃綠藍的排列法,並視小孩的程度,可適時的加入更多顏色!如此訓練,就能讓孩子專注於看到或聽到的事物,加以記憶、分析,並做適當的回應。


4.   「迷宮」玩出小孩持續性專注力

持續性專注力指的就是個體能維持注意力一段時間的能力。家長可以在家紀錄小孩持續性專注力的時間,比如當孩子在玩遊戲時,就可以紀錄他能專心 玩遊戲的時間,如此就能知道小朋友持續性專注力的長短。如果時間有越來越長,就代表小孩的持續性專注力越來越佳;反之,如果每況愈下,就必須求助治療師, 了解小孩不專心原因,並對症下藥訓練。
要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最常利用「玩迷宮」的方式。利用一張迷宮圖及一隻筆,要求孩子在五分鐘內畫完,但通常第一次玩的孩子都會直接放棄,索性穿牆而過,這時候家長就要陪同,帶著孩子從觀察 迷宮路線,或者先用手指頭玩過一遍,之後再讓孩子拿筆走迷宮,如此作法,就可以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
「千萬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能持續專注半小時。」阿鎧老師說,孩子的注意力是隨著訓練時間慢慢堆疊,非一蹴可幾的,否則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就白忙一場了!


5.   「你問我答」玩出分配性專注力

其實我們的外在環境就是遭受到一連串不同的刺激,並會因為刺激的不同做出適當的注意力形式,比如在課堂上,孩子需要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看著黑板上的板書,一邊抄下黑板上的板書,這就是一種分配性專注力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這樣的活動之中卻使用持續性的注意力,一直盯著老師講話,一直到老師講完才動手抄黑板的話,除了會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也會被認為是發呆或不專心。

針對這方面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從事持續性專注力會比較久的活動,比如玩遊戲、看電視等等,當孩子在專注時要求他回答問題,比如:「你在玩什麼遊戲?今天早餐吃什麼?」透過你問我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處理適當的專注力分配,達到分配專注力的提升!

介紹不同專注力的不同訓練方式:「在界定孩子專注力的問題時,需要先確定孩子每一種注意力表現的能力,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提升孩子專注力!」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哈佛MBA理論教仔法


圖片來源: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facebook 專頁
圖片來源: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facebook 專頁
最近聽聞,小朋友上才藝班,最高的數目是每週21項——即平均每天3項。
評論填鴨式催谷小孩子十八般武藝的文章已經很多,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 則借用企業「競爭能力」(Capabilities)這分析架構,指企業和個人的競爭力,都可以用Capabilities概念底下的三個範疇Resources、Processes和Priorities 來涵概。基本技能如語文、運算能力、以致特殊才藝如琴棋書畫,都是Resources。Processes 則指辦事能力,當中包括自理、解決問題、計劃和組織、人際溝通等軟技能。最後Priorities,其實就是價值觀,是人最深層的質素如自信、尊重、毅力、感恩、謙卑、樂天、憐憫和道德觀等。最近有調查說,港孩過度自戀會變徐步高,也屬Priorities問題。
香港父母現在的育兒方法, 很明顯非常著重Resources。曾聽過有幼兒在四歲已懂得多個英文生字,但在幼稚園的茶點時間卻被難倒,呆坐十分鐘不知所措,皆因不懂吃有骨雞翼——之前吃過的都有人先拆骨。我不相信有家長會否定 Processes與Priorities的重要性,只是每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若學術訓練佔了大部分時間,其餘兩項的比重自然較少。
在商界要量度一種方法是否有效,我們會快速搜畫去了解「終極目標」是甚麼,再回帶判斷所需的才能和資源。香港很多家長的「終極目標」只是孩子們無需太辛苦地「搵到食」,這目標無可厚非,亦非常重要。問題是,香港父母為孩子提供的訓練,對「搵食」有幫助嗎?
坊間經常流傳一些極端的80、90後求職和在職個案。「真冇禮貌!見工 no show 仲話喺Facebook通知咗你哋啦!」「叫佢做少少嘢問嘢問到你驚,乜都有procedure有答案請你番黎做乜?!」我們絕對不應以偏篕全,但若你在職場打滾過一段日子,相信會認同,為謀生,Processes與Priorities遠比Resources重要。
若目標不只是「搵食」,而是要出人頭地,只靠Resources便更注定失敗。無論在任可行業,爬得越髙,要運用專門知識的機會便越少,Processes 中的分析力和洞察力則越來越重要。到成為了領袖,需要的便是最抽象的Priorities了 - Hilary Clinton和Mitt Romney 的才智和辦事能力肯定不比Obama差(也許更好),但後者的能量和感染力遠比另外兩位強。有涵養的領袖自然會吸引大批有才德之士為其賣命,自己絕對無需是武功最強的那個。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明天便去取消所有的興趣班?那又未必,需要的可能只是調整一下心態。
我五歲的女兒學了鋼琴大半年,最近開始接觸一些較難的曲譜,有一次她反覆練習也練不好兩隻小手的協調,忽然大吵大鬧並哭了起來。我忽然想起Christensen的主張,心想:「機會來了。我們付出的金錢和時間,不是用來換取獎狀和掌聲的。我們要的是一個媒介,去訓練她控制情緒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學琴只是一個「幌子」,重點是她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自己。而我則要和她一起走這條路,一起哭,一起跌、一起站起來。這個character building 的工作,比贏任何獎都更重要。
所以,我可以繼續做「虎媽」,只是「虎」的重點不同罷了。
(對了,是「虎媽」,不是「虎爸」。姚崢嶸應承了讀者寫這題目,之後卻省起,在我家最有資格寫這題材的人,是姚太。以上是她的分享。)

企業良心:京都老舖的家訓


最近香港又再因為一些大財團壟斷、工人受到剝削等問題,引起社會極大回嚮。原先只涉及一個行業幾百人的工運,演變成各階層參與的社運。當我們再次批評這些大企業,特別是華人家族經營(希望)父傳子、子傳孫的營商手法時,令我想起一些日本老舖,為何能經營幾百年而歷久不衰,既能守住家業、將優質傳統產品世代承傳之同時,又鮮有什麼家族爭產或勞資糾紛之類事件。原來這些所謂百年老店,都有其自家的家訓,成為經營理念。以下是三則京都老舖的家訓,除了是營商法則的借鏡,也可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一、「声を無くして人を呼ぶ」(無聲喚客)
一般店鋪企業的銷售方法,是盡量令最多的客人在最短時間內,決定購買其服務產品,所以要營造出一種「今日最平最抵,唔買就係損失」的氣氛。例如:大鑼大鼓播放宣傳聲帶音樂叫囂,又或職員喋喋不休,企圖不放過任何做成生意的機會。
但京都昆布菓子屋「松前屋」(創業於1912年)卻採取相反的策略。這店舖門亭冷落,舖面空無一人。客人進來後要打嚮小鐘,這時當席店員或店主女將,穿戴整齊和服,出迎貴客光臨。並用心細意地抱著一期一會的心態,為客人提供服務,介紹自家產品的特色用途。最後無論客人是否購買,態度始終如一,不會變臉。還要送客出門,直至客人的身影在街角消失為止。
他們認為得到真心款待的客人,會把愉快經驗記在心中,他日必會重臨,又或口碑相傳,帶來更多有質素的顧客。對自家產品亦極具信心,自信好的東西必定有人欣賞。就如一粒放在深山的糖,不知何時自然招來螞蟻群,即中國人說的「有麝自然香」。
ニ、「先義而後利去榮」
這是創業於1689年的生麩店老鋪「半兵衞」的家訓。他們認為與其把利益行頭,不如先把商人的本業做好。所謂「義」是指正當營商之道。只要用心把生意做好,「利」會隨之而來。假若以「利」為先,「慾」會隨之而生,如金錢慾和出世慾(即進昇、成功的慾望)。抱著這些慾念去營商,會不惜偷呃哄騙,最後走上滅亡之道。所以先義而後利,即西方哲學的means and ends,兩者不能倒果為因。這也是National /Panasonic 的創設者松下幸之助和Duskin的前會長鈴木清一的經營理念和做人原則。何謂正當的營商方法?就是做對社會有益的事,並客觀地為一般世人所樂於接受、公平、守法。並且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店舖才會繁榮昌盛。
三、「三方良しーー客、職人、世間」
西方市場推廣常說的win-win situation,只涉及客人和企業的所謂「雙贏」。京友禪和服老舖「千總」(創業於1555年)的家訓,卻把客人、職人(即技術員、師父、甚至員工)和世間(即社會)放在前,反而企業自身放在較後位置。他們相信,通過這三方建立起長期信用和信頼關係,才是店舖繁盛的基石。
重視客人的道理不難明白,但日本老舖的確視員工、特別是技術職人為舖頭的一部份,甚至家人。因為只有好的職人才能創造出好的產品,而企業的生存絶對要依靠這班職人的天份、創意、技術、經驗等等。至於「世間」,比較難用三言兩語解釋,一般可解作社會,或所有和生意有關連的持份者,如:供應商、客戶、社員、股東等。企業要得到社會各方的關照接納支持才能生存(所謂:お世話),這些老鋪視為恩典。而恩是要還的(有謂:ご恩返し)故有感謝大眾回饋社會之心。
綜合以上各點,用較淺顯通俗的說法是:客人是衣食父母,不是老襯水魚;伙記是家人不是奴隸;企業絶對有社會道德責任,要真心回鐀社會,而不是公式地set up個CSR department就當交功課。
這些營商哲學,其實只是互利互惠,理所當然,「阿媽係女人」的理論。一百年甚至數百年前江戶時代的商人已懂,世代承傳,成為家訓。雖然後人未必能完全嚴守,但掛得出店舖大堂,至少有「吾曰三省吾身」之意義,做不足十成至少也不能太離譜,有辱祖宗招牌。其實這些家訓深受中國儒家和道家思想影響。不明為何有幾千年歷史的央央大國,其商人還是靠剝削、造假、巧取豪奪至富,仍可面不紅、耳不赤。假若真的希望把事業留給子孫的話,請為他們多積點福吧!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最意外的兩個Startup教訓


做startup 已五、六年,教訓學了好多,最意外、最不做不知的,有兩個。第一個,好多人以為做 startup,是先雕好個完美的計劃,然後只需要執行,就發達。實情是,計劃通常錯,照我觀察,甚至是一定錯。道理上,就算是撞彩,都總有一、兩個例外,個計劃是全中,但我未聽過。所以個計劃一定會錯,而唯一懸念是錯得有幾離譜。
做錯事 沒有甚麼大不了
不單止開頭的計劃錯,一路邊走邊改,都會錯,有時甚至越行越錯,總之整體上大致越來越對,已是難能可貴。這個情況,其他某些行業都有,例如科學研究。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嘗試推翻。猜想,大部份都錯,研究幾年,先找到比較對的猜想,絕不出奇,找得到已屬萬幸。
接受到自己經常錯,不容易。讀十幾年書,成績好那批,考試九字頭,即習慣 10 次對 9 次,變成 10 次錯 9 次,好難適應。就算讀得差的,讀書時,仲可以賴課本太悶、冇興趣,所以讀得差。但做 startup,好哋哋有工不打,冇人逼,冇得賴。面對如此低的命中率,都應該好沮喪。
總結是,一開始,我以為自己一定對;然後,發覺自己可以錯;最後,學識原來自己通常一定錯。點樣令自己接受得到,我講不出好方法,只能說浸得夠耐,會慢慢睇化:噢,原來錯是常事,不是自己特別差,也不是個天針對你,沒有甚麼大不了。
想通了這一關,就自然開始做每一個決定時,留有出錯的餘地,例如,花這個數做宣傳活動,我估,有七成可能,做到銷售目標。當然,或然率都會估錯,但只要肯樣樣事打個機率上去,好多事情,看法會變得不一樣。我估,如果不是這樣想,我會做 startup 做到發神經。每次見到有人信心爆棚吹噓自己條 startup 橋,無絲毫質疑的空間,我都戥他牙煙。
原計劃 要又扭又轉又改
第二個,其實是第一個的延續。flickr 本來是做甚麼的?本來是個網上遊戲,有一個分享照片的功能,結果好多用戶,鍾意分享照片多過遊戲,團隊最終決定,摺埋個遊戲,專心做分享照片好了。
PayPal 本來做甚麼?創辦人好叻加密技術,一心賣給銀行,以為銀行會搶住要,點知完全估錯,惟有轉型。當時興電子手帳 Palm,團隊就整個讓大家食完飯之後,經手帳夾番錢的程式。Google 呢?一開始打算賣搜尋技術給Yahoo!,慘食閉門羹後,摸着摸着,結果原來做搜尋廣告。
就是因為通常錯,最後跑出的,都是變完又變,甚至面目全非。如果每間 startup,都被迫要跟足初衷,被迫死牛一便頸,失敗率會急升至百分百。
不要以為天方夜譚,我聽朋友講,不少甚麼園、甚麼港的資助計劃,非常不鼓勵參加者改題目,會定期查你跟得幾貼。
假如初衷不重要,那應該用甚麼準則,去選擇下一步?如果你信 startup 等於 growth,好簡單,有可能令你高速增長的方向,就應該試。這就碰到startup 的本質。以前,我以為 startup 就是你有個好勁的念頭、好勁的計劃,然後一條直線按着原定計劃衝衝衝。
現在,我會說,做startup 是基於某一些想法、一些肯定,或多或少是錯的想法,踏隻腳,向某個題目踏出一步,洗濕個頭之後,就以高速增長為目標,扭呀轉呀改呀,希望有朝一日會摸出正路收成。
仍然是覺得自己條橋好得,冇可能錯?唔緊要,都話明是好意外的。

by 宋漢生

宋漢生

aNobii 創辦人

關愛,是治療病城的一帖良藥


我城紛亂,日日新鮮,鑊鑊精警,
一區之首,錯而卸責,東閃西躲。
相觀深水一角,
一個良心小店的老闆,胸襟之廣,能容人容天下。
一班初出茅蘆的學生,正面負責,可對己對社會。
見到紛亂中的好人好事,其實香港係幾可愛的。
關愛,是治療病城的一帖良藥。

對好人好事讚句好,
請將此藥於面書一人貼一服,
早日藥到病除,歪風邪氣全消:)
更多資料:
蘋果日報
原圖/文刊於:社漫 facebook
題為編輯所起

KIT MAN

KIT MAN

KIT DA STUDIO 創辦人及網上群組《社漫》之召集人。一個熱愛樂活的三字頭,愛風帆,愛漫畫,愛閱讀,更愛攝影。於好友圈中慘被稱作多功能人,造設計,寫程式,亦造手工製品。曾出品 FOTOMETERPRO 及 PIXELLER 等 APP STORE 推介 APPS,及發表過一部DIY菲林機KDS-POTO2。最憎不義之事。自國教一役,日日以畫議事,憑良心去測度,以畫筆去開火,但求為公義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