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創新的3大戰術

3 Tactics to Breed Innovation

Great ideas need adequate space to develop. Follow these three rules to make sure you stay out of the way.


Without innovation, you're relegated to following others and reaping the meager offerings of a commodity business. Most entrepreneurs know this intellectually, but it's too easy to give lip service to innovation while undercutting the actual process in the office.
In a rec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log pos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 Rosabeth Moss Kanter wrote what she called nine rules for stifling innovation. They come down to specific ways that people damage the innovation process, usually without realizing it. Here are three takeaways:
Innovation is inclusive, not exclusive.
A classic mistake--not just for entrepreneurs, but also for many established executives--is to assume that the good ideas come from a small circle of insiders. Such people may dismiss ideas presented by rank-and-file employees or simply restrict all innovative activity, like brainstorming sessions, to select groups.
This is a problem because innovation needs creativity, and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get creativity is to enable different ideas to meet each other. Netflix prospers today because someone realized that you could download files from the Internet, and movies are just very large files. Use only the insiders and you greatly limit the new combinations of ideas and experiences that you need because those people become used to each other. You need new blood to shake things up.
Innovation needs time and resources.
Any business process needs room to happen. Restrict the time, energy, and other resources required and it simply won't happen. Employees need space to daydream, experiment, and consider things that may ultimately lead nowhere.
If you make everyone account for every minute and penny in hopes of running a tight ship, you will choke off innovation for the sake of a false efficiency. Running a business requires taking chances and then using prudent risk management to keep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from being too great. The only guarantee you get is if you don'tinnovate, and that's one that entrepreneurs don't want.
Innovation needs a nurturing atmosphere.
The best products, services, and business practices didn't come fully formed. They emerged after a number of mistakes and wrong turns, all of which were actually investments in the final result.
If you want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stop punishing people for mistakes,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compete for managerial favor, and publicly dismissing ideas from your team.



研究:母乳寶寶長大 較易領先


(法新社巴黎24日電) 研究今天指出,相較於喝配 方奶的寶寶,母乳寶寶爬到社會階級上層的機會多了 24%。 相對地,母乳寶寶在成長後,從社會階級滑落的機 率減少多達20%。研究發表在「兒童疾病檔案」(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期刊。 這支英國研究團隊寫道:「這項研究為母乳的健康 好處再添證據,顯示喝母乳可能會帶來終生的社會效益 。」 研究對象為1958年在英國出生的1萬7419名民眾, 以及1970年出生的1萬6771名民眾,研究人員比較他們 在10歲/11歲時,以及33歲/34歲時的社會階級,以及他 們是否喝母乳。 研究人員宣稱,這是迄今調查餵母乳與社會階層流 動間關連的最大型研究。 社會階級的分類依據為非技術、半技術、專業或管 理階層來分類。 研究人員聲明說:「智力和壓力表現占母乳總影響 約1/3(36%):母乳能提升腦部發育,也就是提升智力 ,而母乳兒童也展現較少壓力的徵象。」 研究作者說,母乳成分中含有長鏈不飽和脂肪酸( LCPUFA),對腦部發育有關鍵影響。(譯者:中央社陳 怡君)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學會放手

有一句笑話是說我們在社會上做任何專業都要考牌講資格,獨獨是父母親,作為一個孩子的「人生導師」卻不需任何指導訓練及專業資格。這句戲言卻也說明了身為父母的責任重大。剛成為父親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導孩子,特別在孩子的初始階段,如何培養他的良好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孩子慢慢成長,我才領會到作為父母,最關鍵要學的倒是何時懂得「放手」。
記得孩子還未到一歲的時候,我如常喂他吃糊狀的食物,一向嗜食的他突然緊閉雙唇,搖頭不肯進食。正在遲疑間,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把我手上盛滿食物的湯匙接了過來,把食物倒回碗裡面,然後他再用手上的湯匙笨拙地從碗裡盛回食物,歪歪斜斜地用湯匙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裡。當時我真的驚訝於孩子這一連串的動作。我曾考慮過讓孩子年紀再大一點的時候如何慢慢教導他自己進食,卻想不到他平常看見大人吃飯時的模樣,早已牢記在心,而且急於模仿。於是那餐飯,在我的輔助下就讓他獨自完成了,當然,這比大人喂要慢上一整倍時間,而且滿桌子滿地的殘餘食物。可是,這種難能可貴的學習動力花點時間也值得鼓勵。
後來我漸漸留意到每一個孩子都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成就某一件事情的強烈欲望。自己抬頭找玩具、到處爬著看到什麼都往嘴里塞、跌倒了無數次還想自己站起來,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強烈的好奇心和自主性。
美國心理學專家亨特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年齡差不多的嬰兒分成兩組,分別在他們旁邊繫上一個能轉動的玩具。一組是把玩具繫在嬰兒頭頂的天花板上,讓大人在旁轉動玩具;另一組則把玩具繫在搖籃上,只要嬰兒一動身體,搖籃就會動,玩具也會隨之跟著轉動。這一組的嬰兒很快便領悟到搖籃一動就能轉動玩具的原理。於是他們的聲音多了起來,身體不停地動,笑容也多了起來。但只靠別人來轉動玩具的那一組嬰兒卻沒怎麼發出聲音,也沒有笑容。
我們從這實驗可以看到即使是嬰兒也喜歡自主地探索,而不喜歡被動地接受。而且他們非常享受透過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問題的過程。那是一種生命賦予他們自主的快樂。
作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嘗試生命中的新事物,請你珍惜這種學習的原動力,不要因為怕麻煩而剝奪他們從中獲取的快樂。倒過來我們要學習的是「放手」讓他們去嘗試。如同嬰兒在學習站立的過程中要跌倒無數次一樣,孩子在自主地做某一件事情時也要經歷多次失敗,這時候我們的責任是幫孩子排除危險,並多加鼓勵。即使孩子失敗了,請不要給他們臉色看,也請你再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原文刊於作者博客

余愚

沿用先父筆名。嚮往歲月靜好,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自尋煩惱,故曰「愚」。個人facebook專頁:http://www.facebook.com/flyingyoung2011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性格決定痛楚


受傷是跑步的一部份,怎樣面對受傷,決定跑步者的跑步生涯是否快樂。我認識不少不再跑步的人,離開的理由都是因為受傷,停跑了一段時間,再跑又受傷,然後逐漸跟跑步疏遠,受傷被認定為兇手。跑步與受傷,好像是一段男女感情,分手原因被認定為性格不合,不過分手過程其實夾雜着很多其他因素,性格只是一個容易令人接受的藉口。
與痛楚生活 猶如心理戰
跑步好處多,但好處多的事情,通常牽涉代價。跑步的代價是受傷,受傷令人痛,人怕痛,追求快樂的人(即包括所有人 )想辦法遠離痛。長期享受跑步的人找到一個跟痛共存的方法,這其實是務實的態度,不離開的話,便要共存。
久而久之,跑步者從避開痛,昇華到另一境界:接受痛。接受不等於喜愛,接受是想辦法跟不理想的事情共處。有選擇的話,沒有人想經歷痛,既然不能避開,便要積極想辦法欣賞對方。
痛,有甚麼值得欣賞的地方?表面上是無,不過這件東西頑強、難捉摸、揮之不去,確實是令人尊敬的對手。跟痛共同生活,方法一定是超越生理層次,因為假如能夠以生理層次解決,根本不再痛。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心理戰。
這場心理戰怎打,我沒有統一答案,因人而異,不過肯接受痛是一個心理問題,是好開始。雖然我沒有答案,但我累積不少觀察,我留意到某種性格的人不適宜跑步,因為這類人不懂得跟痛共同生活。我是指性格極端的人,包括過份自信和自卑。
A 型人的特徵是懂得自我激勵、做事主動、有計劃等,以此為定義,其實包括了不少城市人。然而,有些「A 中之 A 」的人,把這些特徵推到頂點,這些人不大適宜跑步,因為很多時過不了痛這關。跑步受傷大部份時候不會是突如其來,是一點一滴累積,水將滿瀉時身體會發出不同訊號,要求跑步者休息。「A中之 A 」的人跑步時間也要事先安排,今日不跑,打亂時間表,不理訊號。再者,這些人相信人定勝天,小小苦楚等於激勵,視身體訊號為干擾弱者的誘惑。
自卑的人也不懂得處理受傷,這些人同樣不肯接受身體訊號 。 自卑的人心裏不停計數,今日不跑,這星期 K 數少了,打亂訓練計劃,比賽便發揮不到水準。跑步是需要某程度自信,受傷便休息,休息後稍作訓練,狀態是會回來。受傷初期處理得宜,不會成為大問題,或可當作是一種經驗。長期享受跑步的人,性格不會在兩端,這些人謙卑,接受處理受傷的最佳方法是休息,而且身體很多時是一台很難了解的機器,應該順從身體發出的訊號。
這些人擁有足夠自信,接受受傷是跑步的一部份,因此,休息也是跑步的一部份,休息完又是一條好漢。
by
蔡東豪@ 毅行出哲學

蔡東豪@ 毅行出哲學

以為自己是文化人的企管人。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從新學習坐姿


via furmanifesto.com
即使腰骨挺直,長期座在辦公室,面對電腦,仍然導致周身骨痛。你不禁問,為何坐姿「正確」仍肩頸背痛?
美國脊椎專家 Esther Gokhale 指出,挺直腰桿丶膝蓋呈90度彎曲和頭丶頸不向前傾,這種一向被認為「正確」的坐姿,原來並不一定健康,更會對脊椎造成負荷,對健康毫無好處,如下圖的不健康坐姿,盆骨傾後,弓起腰,令脊骨形成 C 型(圖左);或過份挺直腰骨,令腰椎承受過多壓力、附近肌肉也繃緊(圖右):
不健康坐姿


Primal Posture: 「原始坐姿」最健

在世界各地觀察人的自然企姿與坐姿,Esther Gokhale 歸納得最健康的 "Primal Posture" (原始坐姿)。
該姿勢利用人體骨骼的自然支撐力,比肌肉鍛鍊更能為我們抗衡疲累和減少勞損。除了醫治患者,Gokhale 亦在自己創辦的研究所,開班教人正確坐姿,並且鼓勵患者與朋友、同事一起上課,互相督促改善坐姿。

「原始坐姿」要點

盆骨傾前,肩膀輕微向後,放鬆,令脊骨廷直,形成 J 型:

矽谷症候群

全憑觀察歸納出來的 "primal posture" 並不是學院研究結果,但受到不少矽谷企業如 Google 與甲骨文的高層、才俊追捧。當地的專才不時要對住電腦、開會與坐飛機公幹,令他們有不同程度的肩頸背痛,所以被醫生稱該類腰脊問題為矽谷症候群 (Silicon Valley Syndrome) 。他們經過 Gokhale 治理後,痛楚神奇消失,並介紹數以千計的患者來訪。
在 TedX Stanford 的演講中, Gokhale 示範一種稱為 "stretch sitting" 的坐姿,為我們舒緩頸丶背酸痛。

其他療法

做運動、瑜伽,針灸與脊椎矯正,都是些新式療法減低腰背痛楚。傳統根治背痛多需開刀,但愈來愈多人覺得開刀手術無用兼濫用,所以轉向新療法。 

美國人多腰背痛

根據 Oregon 健康與科學大學的 Richard Deyo 醫生,有80﹪美國人都有腰背痛。他的研究團隊發現,2005年全國醫治頸背痛的開支約860億美元[1]。而另一報告[2]顯示,腰背痛是美國「打工仔女」請病假的頭號原因,令所有老闆每年損失約70億美元。

關於 Esther Gokhale

Esther Gokhale 畢業於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生物化學系,曾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作研究人員。由於懷孕後,患有嚴重背痛,手術後仍未能根治, Esther 決心找尋方法解決問題。她創立 Gokhale 療法,治療大眾痛症,並教授大眾正確坐姿。 Gokhale 著有 "8 Steps to a Pain-Free Back: Natural Posture Solutions for Pain in the Back, Neck, Shoulder, Hip, Knee, and Foot" 一書。
參考
[1] Martin, B., Deyo, R., Mirza, S. & et al. (2008). Expenditures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Adults With Back and Neck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8;299(6):656-664. doi:10.1001/jama.299.6.656.
[2] Ricci, Judith A & Stewart, Walter F & Chee, Elsbeth & Leotta, Carol & Foley, Kathleen & Hochberg, Marc C. (2006). Back pain exacerbations and lost productive time costs in United States workers. Spine, 31. 
-ac

by 主場綠活

主場綠活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給予老師及家長的四個學習障礙小貼士




近年政府開始增加資源服務學習障礙學生,但始終沒法滿足所有學障學生的需求。因此,老師及家長們對學習障礙學生的認識與做法就格外重要。下列是我們對學障學生的認識與小貼士,希望讓學障學生選擇他們的學習模式:

1.提供變通方式
收拾書包或抄寫黑板或聯絡簿常令學習障礙學生感到無比的困難,教師可以提示家長上網找尋通告或當天的家課冊,或是請其他家長或同學幫忙,以免學生因過大的困難而產生太高的挫折。留意不是每一個學障學生都有相同的特微,教師可以多與家長或專家聯繫,瞭解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特殊性。

2. 改善其注意力的問題
因此學障學生無法持續注意力,尤其是放學後的家庭作業常令家長/老師精疲力竭。因此,教師應接納學生的困難,給予酌量減少作業,或改變作業方式。另外,對其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可安排學生坐前排位置,或坐在較專注的學生身傍,必要時請教專業人士如何訓練。
           
3. 簡化指令/說明
學障學生多有語言表達及理解困難,不易表達及了解複雜的多項指令/說明,因此,教師應盡量簡化,一次一個意思。長篇大論只會今大家適得其反。

4.給予成功的機會
學障學生容易因自己的特殊性,而感自卑,甚至因過多的失敗失去自信心,教師應多給予成功學習的機會,多讚美學生的優點,以建立學生的信心。老師應藉由學生的不一致表現,發現學生的優點,根據學生優點提供其學習的方式。

by Ben Fung,
healing.icehk.com.hk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一次對付五種兒童專注力不足!




「我的小孩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怎麼辦?」這個問題相信是大部分家長都會碰到的孩子教養問題!事實上,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力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孩子做事情總是 三分鐘熱度,往往只能在目標徘徊,很難達到很高的成就。比如像比爾蓋茲、卡內基、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從小都曾因活力充沛,讓家長頭痛不已,但他們日後的成 就,也證明其實只要家長給予適當的協助,人人都可以發揮專長,擁有不凡的人生。
「每個孩子的頭腦裡都有專注力的成份,只不過因為成長背景引導的差異,才造成後天的差距!」職能治療師老師說,從小訓練孩子專注力,對孩子來說是一輩子的影響!但究竟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兒童專注力達人阿鎧老師告訴你!
「專注力可以區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專注力類型有不同的訓練方式!」,成年人注意力約為10-15分鐘,小孩大概為5分鐘,訓練小孩專注力,必須先了解孩子不專心的類型,才能根據不同類型,施以不同訓練方式,玩出專注力提升!


1.   「聽一聽、拍一拍」玩出集中型專注力

集中型專注力指的是孩子遇到刺激就會有反應,比如當一台車子從身旁經過,孩子可以立即反應出車子經過,這就是集中型專注力的表現。
如果發現小朋友出現集中型專注力缺乏,可以玩聽一聽、拍一拍的刺激反應遊戲,比如可以跟小朋友說:「你在玩的時候,如果聽到拍手聲,就要馬上 停下來摸摸我的手指。」或者:「當小朋友在聽音樂時,如果聽到鼓聲,就要拍一下手!」藉由這種刺激反應的遊戲,持續訓練可以達到小朋友集中型專注力的提 升。


2.   「挑紅豆遊戲」玩出選擇型專注力

選擇型專注力指的是,在眾多目標中,選擇性只注意其中一項目標。很常碰到家長說:「小朋友看電視時,我怎麼叫都沒有反應!」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性專注力的缺乏,又或者因為刺激來源強弱,導致小孩忽略家長的呼喚!
面對選擇性專注力缺乏的兒童,訓練治療方式可朝「在適當的地方,挑出適當的物品」著手,比如:給孩子一盤混在一起的紅豆、綠豆、黃豆盤,要求孩子第一盤需挑出紅豆、第二盤是綠豆、接著才是黃豆。如此反覆的訓練,就能提升孩子的選擇性專注力。


3.   「串珠遊戲組」玩出交替性專注力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一件事情,而是一連串事情的表現。」像小朋友在做功課時,其實不單純只是做功課,裡頭牽扯到寫字、看課本、抄寫等,必須在這些動作中做轉換,才能完成做功課這項任務。又或者,當小朋友在堆積木時,其實必須牽扯到堆積木、看說明書等事項,才能完成堆積木這個 動作。
也就是說,當小朋友在從事一項工作時,突然接到新的指令,也能投入新的指示並完成新工作,之後做回原有的工作時,又能掌握及投入其中,這些表現就是一種交替性專注力。
當小朋友缺乏交替性專注力時,一般會利用多種顏色的串珠組遊戲,要求小孩必須依照規定的顏色排列來堆疊,比如依照紅黃綠藍、紅黃綠藍的排列法,並視小孩的程度,可適時的加入更多顏色!如此訓練,就能讓孩子專注於看到或聽到的事物,加以記憶、分析,並做適當的回應。


4.   「迷宮」玩出小孩持續性專注力

持續性專注力指的就是個體能維持注意力一段時間的能力。家長可以在家紀錄小孩持續性專注力的時間,比如當孩子在玩遊戲時,就可以紀錄他能專心 玩遊戲的時間,如此就能知道小朋友持續性專注力的長短。如果時間有越來越長,就代表小孩的持續性專注力越來越佳;反之,如果每況愈下,就必須求助治療師, 了解小孩不專心原因,並對症下藥訓練。
要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最常利用「玩迷宮」的方式。利用一張迷宮圖及一隻筆,要求孩子在五分鐘內畫完,但通常第一次玩的孩子都會直接放棄,索性穿牆而過,這時候家長就要陪同,帶著孩子從觀察 迷宮路線,或者先用手指頭玩過一遍,之後再讓孩子拿筆走迷宮,如此作法,就可以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
「千萬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能持續專注半小時。」阿鎧老師說,孩子的注意力是隨著訓練時間慢慢堆疊,非一蹴可幾的,否則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就白忙一場了!


5.   「你問我答」玩出分配性專注力

其實我們的外在環境就是遭受到一連串不同的刺激,並會因為刺激的不同做出適當的注意力形式,比如在課堂上,孩子需要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看著黑板上的板書,一邊抄下黑板上的板書,這就是一種分配性專注力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這樣的活動之中卻使用持續性的注意力,一直盯著老師講話,一直到老師講完才動手抄黑板的話,除了會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也會被認為是發呆或不專心。

針對這方面的訓練,可以讓孩子從事持續性專注力會比較久的活動,比如玩遊戲、看電視等等,當孩子在專注時要求他回答問題,比如:「你在玩什麼遊戲?今天早餐吃什麼?」透過你問我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處理適當的專注力分配,達到分配專注力的提升!

介紹不同專注力的不同訓練方式:「在界定孩子專注力的問題時,需要先確定孩子每一種注意力表現的能力,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提升孩子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