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樂觀的皇帝-Walt Disney


米奇老鼠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總可以再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若無其事的面對更多的挑戰。
米奇樂觀的性格,遺傳自牠的創造者,和路迪士尼。
1928年,和路迪士尼(Walt Disney, 1901 - 1966)在在紐約與投資者Charles Mintz會面後,發現自己被架空,手下大部份動畫師已轉投Mintz成立的新公司Mintz Studios。憑著卡通兔Oswald初露頭角的迪士尼,除了喪失了公司的話事權、面臨破產外,亦因為合約條款關係, Oswald的版權亦將落在 Mintz的手中。
人財兩失的迪士尼,在立誓一生不再打工之餘,亦知道必須創造一個新的卡通人物。在返回加州的火車上,米奇在他的筆下誕生。
由一隻起初不被看好的老鼠開始,到今天的跨國娛樂企業,迪士尼由活出了美國夢,也藉著動畫和主題公園,為無數觀眾和遊人從現實帶進夢境。
名作家Ray Bradbury認為迪士尼對世界的貢獻比所有政治家更大,政治人物只懂佯裝樂觀,而迪士尼本身是樂觀的化身。他形容迪士尼是一個最佳的行為主義者(Optimal Behavourist),永遠對自己創造美好事物的能力不存任何疑問。
有一天,Bradbury遊說迪士尼競選洛杉磯市長,但迪士尼不為所動:
"why should I be mayor when I'm already king!"
樂觀的皇帝今天111歲,Happy Birthday!

迪士尼經典重溫:
<SteamBoat Willie> - 年輕的米奇:
<Fantasia>裡的小巫師米奇
唐老鴨和高菲
<Bambi> - In the Snow

<Snow White> - A Smile and a Song

參考:

By the house news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五分鐘的人生遊戲


父親與兒子做遊戲:5分鐘代表一個人的一生,在這5分鐘裡,每人各翻一本書,從裡面找「黃金」這個詞,誰先找到10個就勝出……   
計時開始!父親一聲令下,兩人在書房拿起書就揭。兒子雙目圓睜,父親逐頁尋找。房間裡很安靜,只聽見刷刷作響的翻書聲。「1個!」一分鐘後,兒子興奮地叫道。「我也找到1個。」父親叫道。電子表上的數字繼續跳。   
兩分鐘後兒子跳起來:「第3個找到了!」父親開始慌了:「我這裡的『黃金』這麼少!?」兒子得意地說:「你不會找嘛!?要細心一點!」  
電子表上的數字跳得好像更快了。「第2個!」父親說。「第4個!」兒子蓋過父親的聲音。到了第4分鐘,兒子又一連找到3個「黃金」。限時完結前,他首先找到10個,父親只找到5個。
「爸,你輸了。」兒子說。父親點點頭:「我承認,我輸了。可是就這麼完了嗎?」「還要幹什麼?」兒子問。
「如何使用黃金,你想了嗎?」父親問。兒子考慮片刻說:「我要買一大堆巧克力、玩具,買一輛真正的賽車,還要去巴黎看凱旋門!」父親指一指電子計時4分30秒。  
兒子問:「又怎麼了?」父親笑道:「你那些願望都不現實。你已經老了,巧克力不敢吃,賽車開不了,巴黎風景也看不成了。你看,說著說著4分50秒了,5分鐘的一生很快就要結束了。」兒子呆呆地望著父親。
父親說:「為了尋找黃金,你或會花大半生的時間。諷刺的是,你卻難以享用它。其實黃金並不寶貴,時間才是最寶貴的,它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源。」

by 陳政善

陳政善

康丁斯基的先見之明



抽象畫之父康丁斯基作品裡(Wassily Wassilyevich Kandinsky, 1866-1944)的音樂性,並非感性思維的結果。
他相信,藝術,可以是絕對理性分析的成品。
康丁斯基對繪畫有這樣的形容:
Color is the keyboard, the eyes are the harmonies, the soul is the piano with many strings. The artist is the hand that plays, touching one key or another, to cause vibrations in the soul."
色彩、色相和濃度對康丁斯基來說,等同音樂裡的音色、聲調和音量。在看似即興的作品中,畫家的每一筆,都是精密計算後的後果。
由牛頓開始,旋律、色彩和形狀的組合,怎樣令人產生情感反應,令不少科學家著迷。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元素和人的互動,在今天終於有比較清楚的分析。
一組由意大利University of Trento學者Nicu Sebe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機器視覺(Machine Vision)分析了Trento and Rovereto現代美術博物館內的500幀抽象畫。他們開發的分析系統量度了畫中色彩的分佈和不同形狀出現的次數。得出的數據與100觀看過這批作品的受訪對象作比對,推算出不同顏色和形狀對人類產生的情感反應。其中的例子包括,黑色和含有尖銳菱角的形狀,帶來荒涼的感覺,相反,明亮的色調和圓滑的形狀則令人感到暢快。
研究團隊對這個發現作進一步的測試,利用另一批畫作,經過數碼掃描,讓電腦預測100名觀眾對畫作的反應。由看畫後產生負面到正面的情緒,人類和電腦分別按級評估。結果顯示,有80%的吻合率。
Sebe的研究報告,在10月於日本奈良舉行的ACM多媒體會議(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發表。
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亦在同一會議發表了類似的研究,學者James Wang利用了一批經過研究對象界定為令人厭惡、興奮、憤怒和喜悅等等的圖片,"教導"電腦辨識刺激人類感覺的視覺原素,Wang聲稱這項研究為日後能更先進利用人工智能創作視覺藝術鋪路。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研究學者Simon Colton開發的The Paintng Fool,是一個會自己作畫的電腦系統,它會決定作品題材,在互聯網尋找靈感,然後繪畫作品。
今天生日的康丁斯基,早在一百年前已認為藝術並不需要是主觀的表述,在今天得到科學界客觀的認同。



伸展閱讀:
康丁斯基生平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人才管理啟發潛能 雙贏無難度


「請人難、留人難」,不少管理層都覺得現在管人更加!面對八十後遲到、短視、欠缺責任感,更是頭痕和無從入手。其實人事管理再不單是管理人和事這麼簡單,更重要是了解及發掘同事的才能,讓他們在合適崗位上發展所長,留在公司看到可發展的前景和自我增值/進步的空間,達到企業和打工仔齊齊雙贏的局面。

基督教勵行會培訓服務科市場拓展及聯絡部高級經理李國偉先生直言,人才管理對於中層管理人員來說,確實面對一個大挑戰問題,怎樣用人唯才,挽留人才,令他們有所發揮和發展,同時間企業亦有所得益,達到雙贏局面,當中培訓概念中的發展和可持續性,確實十分重要。


經常協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工作,持有專業資格的專業培訓導師張啟賢博士亦表示,人才確實是公司的重要資產,人才管理和才能管理好似孖寶兄弟般同樣重要。

基督教勵行會專業培訓導師張啟賢博士指出,以往人事部門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人和事,例如安排同事到部門工作、處理薪酬和調職等事;但現在的人事管理工作,最重要是發展及可持續性,透過不同有效的工具例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FIRO-B(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 Orientation - Behavior)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Coaching等,分析及了解同事的才能差異,因應他們的才能性格,將他們放到可以發揮及合適的工作崗位上。

他解釋,MBTI可以分析一個人性格外向還是內向、理性決定還是感性決定等工作模式;FIRO-B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溝通需要,從而提升團隊在工作間的和諧、團結,並增強團隊表現;NLP可以了解大腦的運作,提高人際交往/溝通技巧;而有效的Coaching Skill可以透過認知系統技巧,激發員工潛能和提升工作成效。只要管理層充份掌握以上相關技術,便可按著同事的性格特質,在崗位上作出合適的配合,從而使自己、員工、團隊及公司持續卓越!

張啟賢博士覺得,傳統的管理思維著重教導下屬,但面對八十後的新一代員工,這種方法未必有效,因為新一代員工重視自我,他們覺得「點解我要聽你點」、「我跟你的指示做,只是幫你去做,而唔係我想咁做」。事實上八十後身處高度個人化的世界,很著重自我發展及發揮,管理層應該透過對話和討論,讓年青員工可以有主動權、有空間發揮,激發他們的投入及加強承擔

張啟賢博士認為,作為管理層應該有新思維,年青一代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會超越自己;而在另一角度看,按照管理層的經驗,一定可在框架上看得比年青一代清晰,那就是自身價值所在。如何將年青一代的才能引進有效的框架中,這確實是一門藝術!

他認為,令員工對公司有歸屬感、責任感及投入感,替人才增值是不二法門。替人才增值亦等同幫助公司增值,因為人才增值後,會為公司賺取更多更大的盈利,就算不是以金錢掛帥的公、私營社福機構,亦可以因為增強人才管理,提升服務質素,從而惠澤更多社會大眾。

Recruit article


負面思想那裡去?


常被負面思想困擾?
一個最近在《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發表的研究,可能會為你帶來啟發。
根據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員Richard Perry聲稱,光在腦中想像把負面思想抹掉沒有實際功效,寫下來,掉進垃圾筒最為實際。他表示:”看似幼稚的方法,做起來卻有效用。“
Petty與西班牙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合作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思想並非實體,但文字卻可把想法賦以具像的隱喻。透過把想法與實物拉上關係,是可以影響我們的態度。
研究進行了兩個實驗:
實驗1 -
研究對象要在3分鐘內把對自己身型的優點和缺點寫在紙上,然後重讀一遍和思考內容。一半研究對象被要求把寫下想法的紙張撕毀和放入垃圾箱。另半則被要求保留紙張和再重讀,檢查錯誤。
研究人員最後要求所有人評估自我形象,對自己體態、吸引力等的項目評分。
結果顯這批為數83名的西班牙高中學生中,被要求把記錄想法放入垃圾箱中的一半,對比另一半被要求保留的,對自己的評分較高。
實驗 2 -
78名西班牙大學生被研究人員分成三組,首先,全部被研究人員要求把對自我形象的想法輸入到電腦文件中。然後第一組需要把完成的文件拉到回收筒內,第二組則被要求把文件儲存到硬碟、第三組就只需想像把文件棄掉,不需實際行動。
結果是,第一組的同學在隨後的調查(和實驗一相同的問題)中對自己的欣賞度,得分比第二和第三組為佳。
Petty補充:“負面想法當然不會隨著變成垃圾而永遠消失,你可以令它們重生。研究結果只是提供了一個把壞想法暫時淨化的方法。”
不要急著找紙筆,先看看你的垃圾桶是否夠大。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邱吉爾的忠告 - NEVER GIVE IN!


1941年10月29日,當年的六月,盟軍登陸了法國諾曼地的海灘,歐洲反擊戰已在進行。當天英國首相重回他的母校哈勞公學,在一個學生演唱會之後向同學致辭,演詞裡,有以下一段:
Never give in, never give in, never, never, never, never-in nothing, great or small, large or petty - never give in except to convictions of honour and good sense.
對這位政治生涯由維多利亞女皇開始到伊利沙伯二世告終的西方文明拯救者丶預言家、水彩畫家、歷史的諦造和紀錄者來說,失敗,其實一直在他的左右同行。
由兒時的口齒不清、Sandhurst軍校入學試的兩次不合格,多次被迫出執政內閣和即使在戰勝納粹後以國家英雄身份參選國會遭遇的落選,支持邱吉爾一次一次從谷底上爬的是永不放棄的精神、強烈使命感帶來的自信和獨有的幽默。三者混合出來的,就是邱吉爾的寫照。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
根據BBC傳記電視劇<The Gathering Storm>,Ralph Wigram,一位在大戰前向邱吉爾揭露納粹德國擴建空軍的外交部官員,與當時正被政治放逐的邱吉爾有以下對話:
Winston Churchill: There may be a war. I grant you that. Nevertheless we shall win.
Ralph Wigram: How can you say that? It's just mindless optimism.
WC: When I was at school, I had a friend called Merlind Evans. And one day we were talking about what we would do when we were grown up. And I don't know why I said this, or, why I thought it, but I said, "One day in the future, Britain will be in great danger, and it will fall to *me* to save London and the Empire."
RW: Schoolboy fantasy. I wanted to play for England or climb Everest.
WC: My destiny. And I truly believe it.
RW: You're an extraordinary man, Winston.
WC: I am, I know it.
RW: Nobody but you could say that sort of thing and expect people to believe it.
WC: Destiny is what I believe in. Destiny commands. We must obey.
1940年6月4日,是戰時英國最孤立的日子,法國早前向德國投降,滯留歐洲大陸的英軍要在鄧扣克登上運輸艦,撤退回國。行動完成後,邱吉爾在國會發表<We Shall Fight Them On The Beaches>演說,結束後,在全體議員雷動的拍枱支持聲後,邱吉爾向旁邊的同僚細聲說:
"And we’ll fight them with the butt ends of broken beer bottles because that’s bloody well all we’ve got!"
典型的邱吉爾。
今天是邱吉爾的138歲生日。Happy Birthday! Sir Winston。

必看推介:
曾為4位美國總統撰寫演詞的James C. Humes,寫作生涯由邱吉爾的啟發而開始,在一次對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Springs分校學生的演講中,重新演譯首相的知名演說和分享他的軼聞。- 影片連結

伸展閱讀 - 
 by the HouseNews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返工,點樣可以開心啲?


莫非天下,真的無樂土?即使在曾經心儀的公司任職、做著夢寐以求的工作,身邊朋友或多或少總有抱怨。與客戶的HR同事接觸,「如何提高員工歸屬感」,這提問總是高踞部門工作清單榜首,年年如是,週而復始。很多人都會問,返工,可以開心啲嗎?
較早前應朋友邀請,出席講座,也談「員工歸屬感」。為此,做了一些資料搜集,有參考價值之餘,亦甚有趣。據 Gallup Strategic Consulting 的調查,平均只有28%的員工是積極投入 (engaged)工作的。其餘,有54%是不太投入 (non-engaged) ,更有17%是已進入放棄狀態 (actively disengaged)。換句話說,每十個員工,平均有七個是心不在焉的。Gallup 更指出,”People leave managers not companies...”,人事因素,從來都是員工辭職的首要因素。
如何可以令員工更加投入工作、又更有歸屬感?Gallup 訪問了一千五百萬個打工仔(Sample Size真的不少),制定了以下十二個員工歸屬感指標,簡稱「 Q.12 Index」。
1) 你知道公司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嗎?Do you know what is expected of you at work?
2) 你具備做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和設備嗎?Do you have the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to do your work right?
3) 你每天是在做最擅長的工作嗎?At work,do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what you do best every day?
4) 在過去的一星期,你有因為工作表現出色而被讚賞嗎?In the last seven days, have you received recognition or praise for doing good work?
5) 上司和同事關心你嗎?Does your supervisor, or someone at work, seem to care about you as a person?
6) 在工作單位有人關心和鼓勵你的發展嗎?Is there someone at work who encourages your development?
7) 你的意見受重視嗎?At work, do your opinions seem to count?
8) 你認同你公司的使命嗎?Does the mission/purpose of your company make you feel your job is important?
9) 我的同事們致力於高質量的工作嗎? Are your associates (fellow employees) committed to doing quality work?
10) 我在工作單位有好朋友嗎?Do you have a best friend at work?
11) 在過去的六個月內,工作單位有人談及你的進步嗎? In the last six months, has someone at work talked to you about your progress?
12) 過去一年裡,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嗎? In the last year, have you had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grow?
看到上述第10項,我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是的是的。假如你的同事也是你的好朋友,工作必定會暢快一點的。午餐有伴,悶起來傾訴有對象……細看 「Q.12 Index」除了第2題的「資源和設備」外,其餘11項,基本上是圍繞一個宗旨:員工 / 同事有沒有在工作崗位得到尊重、有沒有與工作夥伴建立起真心相處的 relationships。
員工歸屬感,說穿了,不應該是 rocket science,而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溝通:可以將心比己,可以易地而處,把員工看成你最珍貴的人,而不是蒼白、學術性的「人力資源」。依乎此,歸屬感的建立,就不成問題。

by 

Priscilla Chan

某天忽發奇想,自立門戶當起經理人,在地球村發掘真知灼見之仕,遊走各會議峰會之間,生意之餘,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