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孩子睇波好處多


秋天,是家長為入學面試奔波的季節,朋友見面都討論如何裝備子女,互吐苦水。以我個人經驗,最有效和實惠的裝備課程,是鼓勵孩子睇波。
八十年代讀初中時,電視直播只限偶爾的「聲寶球壇盛事」,也未有電腦上網,我靠聽BBC電台直播英國波,和看電視Brian Moore主持的「Big League Soccer」(非常「娘」的節目名)過波癮,居然勉強聽得明。我嫌中文報章資訊太慢太少(報紙沒有昨晚賽果),看南華早報體育版還未夠喉,每逢路經中環會順便買本《Shoot》雜誌。第一本在圖書館借的英文書,也是足球小說。
聽讀英文機會  多同學幾倍
為了足球,我日常聽讀英文的機會,肯定比同學多幾倍。單是精彩入球的形容詞,就學識了“great goal!”、“stunning goal!”、“brilliant goal!”、“fantastic goal!”、“sensational goal!”、 “unbelievable goal!”、“splendid goal!”、“magnificent goal!”、“marvelous goal!”、“superb goal!”、“wonderful goal!”、“fabulous goal!”、“tremendous goal!”、“exquisite goal!”、“stupendous goal!”、“breathtaking goal!”、“exquisite goal!”、“amazing goal!”、“incredible goal!”、“exhilarating goal!”、“scintillating goal!”,或者最簡單的“what a goal!”(本地評述形容詞貧乏得多,不是「靚波」就是「世界波」。 )
小朋友好勝(大人何嘗不是),接觸英文資訊又可以在朋友面前認叻,成為額外動力。
從球員的名字我也學到不少東西。很多蘇格蘭球員姓「麥」(如McStay、McQueen),愛爾蘭則特別多「Mac」(MacCarthy、 MacDonald)和「O’」(O’Leary、O’Neil),原來全是愛爾蘭名:Mc 和 Mac同源,是「某某的兒子」,O’則是「某某的孫兒」。而荷蘭名的「van」,(van Basten、van Persie),法國的「de」,意大利的「di」,比利時的「Van der」或「Van den」等,都是英文「of」的意思。
意大利姓氏大都以「a」、「o」、或「i」結尾,後來我發覺,阿根廷員也是如此(如Maradona、Mascherano、Messi),原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意大利人移居阿根廷,估計現時阿根廷人口一半有意大利血統。鄰國巴西,則有很多黑人球員,因為巴西從非洲共輸入過350萬奴隸,現時是世界上第二多黑人國家(僅次尼日利亞)。德國近幾十年大量輸入土耳其勞工,亦令德甲出現很多土裔球員,史高爾(Mehmet Scholl)和皇馬的奧伊斯更成了德國國腳;艾天托、紐尼沙軒等卻選擇報效土耳其。
球隊名稱也多姿多采。柏林圍牆倒下之前,不少叱咤球壇的東歐球會,都有帶濃厚共產重工業味道的名字,如「發電機」(Dynamo,香港音釋為戴拿模,較出名的有基輔、莫斯科、布加勒斯特、德雷斯頓、薩格勒布)或「火車頭」(Locomotive,如莫斯科、萊比錫)。英國球隊特別多叫「流浪」,實際上英文名有幾個叫法:(Blackburn)Rovers、(Queen’s Park)Rangers、(Bolton)Wanderers,原來是球隊成立之初「居無定所」,沒有固定主場,與「無家者世界杯」無關。西班牙則特別多受皇室寵幸的「皇家」球會,如馬德里、蘇斯達、貝迪斯等;香港傳媒八十年代稱為「真馬德里」等,但早已糾正過來,有進步也。
球壇多典故  歷史認識更深
睇波的小朋友,對國家名、首都和城市的認識,亦肯定比同學多:試問問唔睇波的朋友,有無聽過法羅群島、聖馬利洛、列支頓士登等國家?睇波的人,也從不混淆「摩洛哥」與「摩納哥」(前者是Morocco,北非國家,最出名是「北非諜影」城市Casablanca;後者是Monaco公國,有蒙地卡羅、法甲球隊和王妃嘉麗斯姬利)。
八、 九十年代,正值歐洲政經風起雲湧,我親眼目睹足球強國南斯拉夫分裂,沙維斯域變成塞爾維亞和黑山國腳,卡坦歷代表斯洛文尼亞,普辛尼基母親為塞爾維亞人, 但選擇代表父親祖家克羅地亞。南斯拉夫更因為內戰受聯合國制裁,喪失出席1992年歐洲國家杯資格,丹麥臨時應召替補卻連挫大熱門荷蘭和德國奪標,是現實世界最有童話味的故事。
寫了這麼多,還未到最重要一點:和孩子睇波,父母和小朋友一齊享受,正是怪獸家長夢寐以求的境界。除睇波學地理、歷史,當然亦可以「看漫畫學日文」,「行山學地理」,重點是學習興趣都是自發,過程是忘我的愉快境界,比做補充習作或強記珠心算有效得多。我唯一擔心,是讀者覺得我「何不食肉糜」:當四歲小孩週末有6份功課並要準備兩個測驗,怎會有閒情跟爸爸睇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